(三)词汇
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口语词,除了也见于一般口语文献的以外,有些跟《老乞大新释》《重刊老乞大》和《华》《你》《学》相同,也有不少为此书所独有。
1.见于《老新》《重老》和《华》《你》《学》的词
例如:離胡(《老新》《重老》),便宜[25](《老新》),打[26](《老新》《华》《你》),否咧/不咧(《华》《你》《学》),吸(《华》《你》《学》),敀起(《华》《学》作“归起”),成[27](《华》《你》),頭裏(《华》),瑪(码)子[28](《华》),哈[29](《华》),打派(《华》),原根(《华》),知不道(《华》),把[30](《华》);作比(《你》《学》),管包(《你》《学》),嘮叨[31](《你》《学》[32]),賣買(《你》《学》),對得過[33](《你》《学》),底根(《你》《学》),本成(《你》《学》),擃古擃(《学》作“擃具擃”),你呢[34](《你》),望[35](《你》),找嚷[36]/噪嚷[37](《你》),拉倒(《你》作“拿倒”。详下)。
2.《骑》独有的词
例如:講道,意事,見光,蹄蹬,希鬆,搁[38],那嗎[39],起根,带連,經紀,離散彫遠[40],銀,齊打胡哩/里,開盤子,過不是[41],对边[42],出勢,滿到處,空茶,空飯,空草,空湯,得合,哈大[43],粧假,存[44],我一个/你一个[45],打着[46],打着[47],山禁,灯熡,怕頭,黑嗎古董/黑麽古董,頑不開,滚[48]熱,行[49]子,快當,假比,出頭,白懶,按心[50],磨[51],敢子,信付[52],打橋[53],素常家,驪[54],後送[55],盛心,交[56],二無釅[57],順常,肚(赌)氣,嘔心,孫鷄[58],停肥[59],哀二(而)不傷[60],不懂樣兒,開付,應賬,退毛[61],底頭[62],治得[63],暴費[64],不拘[65]。
下面分三个方面对《骑》中的词汇作些讨论。
3.口语词考释
《骑》中有些口语词意义不容易懂,需要考释。下面举几个例子。
劳金
《骑》中有如下一例:
连们(门)口儿出不去,底些(下)咳(还)有些个[ 劳金们](原写作谚文)[66]服侍着。(A15a)
这里的“劳金”指“佣工”。《汉语大词典》“劳金”条有一义项为“长工”,引周立波《暴风骤雨》为首见用例,时代偏晚。但《暴风骤雨》的用例正可以证明这是当时的东北口语,因为这部小说的背景就是东北农村。
“劳金”最初指酬金,成书于明末的《欢喜冤家》中已有用例:
(1)良宗道:“多谢多劳。”随谢了三百文钱,以作劳金,回一谢帖去了。(十七回)
这里的“劳金”是付给送帖人的“跑腿费”。但这个词在文献中出现得并不多,清代仅于《歧路灯》中发现9例,都表示“酬金、佣金”,如:
(2)原来这阎相公名楷,是关中武功人,……后来有人荐他谭宅管账。每年吃十二两劳金,四季衣服。(第五回)
(3)及春宇回来时,伙计们俱夸隆吉儿精明,上账明白,情愿一年除十二两劳金。(第八回)
刊行于1883年的《华音启蒙谚解》中有这样的用例:
(4)我那里开得起这样大店?不过是给他们吃老金的咧。(上6b)
“吃老金”即“吃劳金”,义为“做工”。从“拿酬劳”引申出“被雇佣”,再用以表示“做工”,是顺理成章的。通过清末民初的方志材料,我们发现:当时“吃劳金”不只是作动词用,还能表示名词“佣工”,如《宣统抚顺县志略》释“吃劳金”为“佣工”;民国十九年(1930)编纂的《抚松县志》把“吃劳金”解释为“作工的”。
《哈尔滨方言词典》和《东北方言词典》在收录“吃劳金”一词的同时,也都提到当地“称被雇佣的人为‘劳金’”。《哈尔滨方言词典》特别指出这是“旧时说法”,但检索明清文献,并未发现将“劳金”直接用来表示“佣工”的用例。《骑》中出现的这个加了复数词尾的“劳金”,为我们证实了这个“旧时说法”,同时将《大词典》中相关义项的始见书证提前至清中期。
哺哩
请看下面例子:
赶到秋天一涝大水,各城沿上的藏家(庄稼)哺哩都冲丢咧。(A4a)
像关里平等矮[地]种的稻子、粳子、谷子、稗子、高粮(粱)、豆子,连苏子、芝麻各种藏(庄)稼哺[哩]全没有收,何用拿镰刀割呢?(A4b)
听着说大纸、海蔘大家见一点光都卖出去,除咧这两种货,别的行市哺哩都臭。(A5a)
其中“哺哩”一词从字面上很难解释,无论是今天的方言材料还是历史文献,暂时都未找到读音相近的词与之对应。《你》里也有这个词,一处写作“哺哩”,一处写作“哺理”(《学》中两处都写作“哺哩”):
(1)你呢哺哩都瞧瞧,那个里头看中的东西否咧,只管往我说罢,我给你留下。(10b)
(2)咱们吗哺理都打开瞧一瞧,寡调出不好的来。(16b)
所幸《你》不仅留下了“哺哩”的用例,还有它的谚文注音和解释。根据《你》的注音,“哺哩”读作[pʻuli],对应的谚文解释是가지가지,意即“各种各样”。虽然其得义之由尚难确知,但“哺哩”释作“各种各样”,上面5个例句便都能讲通了。考虑到《骑》与《你》相同的语言背景,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当时的一个东北方言词。
擃古擃
《骑》中有下面一例:
他们毛客这(趟)往边门口带的帽包是擃(弄)[古]擃(弄)多小(少)?(A12a-b)
“古”原写作“(구+乙)”,修订者在旁边写上了“古”字。结合上下文,推测“擃古擃”是“总共”之义。《你》也有一见,写作“擃具擃”:
(1)上下家眷擃具擃多小呀?(9a)
擃,据《集韵》匿讲切,读nǎng。[67]但《你》中“擃具擃”的谚文注音为“”,则“擃”与“弄”同音。在《骑》里,“擃”用同“弄”[68],如:
(2)不论穷富人家,熬汤作菜的时候,擃(弄)个别的肉,交得一块作,就正有吃头。(A16b)
不过,无论是“擃”还是“弄”,“古”还是“具”,应该都只是记音字。虽然“擃古擃”在各种文献中都不见踪影,但我们推测,它或许就是现在牟平、扬州、乌鲁木齐、太原等地表示“共计;总计”的“拢共”的一个方言变体。
讲主/讲究
“讲主”一词在《骑》中颇为常见,下面是全部用例:
(1)价钱是□□(由着)他们单,艮(银)子却讲主是敀(归)得三票。(A11a)
(2)一替三年是一定的矩规。讲主是三年才为满。(A12b)
(3)讲主通花镜是一期十年,一个是五十岁的方盒子,一个是四十旹(时)的团盒子。(A17b)
(4)京城里各处铺子里发卖东西都是讲主是管带来回,所以再不敢期(欺)人。(A19a)
(5)咱们随手各人筛各人哈(喝),讲主是顿壶是(使)得。(A21a)
(6)咱们哥儿相好里头,熟不讲礼呢。初会的朋友们跟前才讲主这个理来啊。(A21a)
(7)你们三位太爷们打胡相(商)量,给车户家讲主一点,不教车户家吃亏咧,就不轻太爷们的恩典。(A29b)
(8)车脚钱是并不是年照旧的死价,只照当年
成好歹,有一年讲一年,现讲主的活价。……也有啚(图)便宜,[霸道](原作谚文)讲主的吗?(A30a—30b)
(9)[横竖]到京里按心看顾你就是咧,再没有别的讲主头。(A31b)
(10)今个往前走到那里黑,却就筭到那里来,咱们先不用讲主罢。(A34b)
(11)这不妨事,讲主他们罢。(A44b)
(12)今个若不好咧,甩(扔)得这里筭是[遭](原作谚文)[塌](原作“他”)不咧,咳(还)有讲主头?(A48a)
(13)是借给你套车咧,没有拉车走路的牲口恼蹶咧,咳(还)讲主正(整)着不正(整)着咧?(A49a)
何亚南、苏恩希(2007)根据《你》中的4条用例,认为“讲主”是“商量,讲价钱”的意思,但并没有说明其得义之由。《骑》中还有2例“讲究”,可拿来比较:
(14)倘若蹄(踢)蹬几只船,白丢艮(银)钱是阁得一边先不用讲究,白遭塌多小(少)性命?(A3b)
(15)若有错处否咧,管他谁也一点不讲究,只照罪过重轻立刻治罪。(A13a)
例(15)原写作“主”,修改者在旁边写了“究”以后,并未将原来的“主”点去,按照A本修改的体例,“究”“主”两可。据《华》的注音,主、究同音。所以我们认为“讲主”其实就是“讲究”,是由于方言“究”“主”二字同音而写成了音借字。例(6)的“讲主”读作“讲究”文从字顺,是“注重,看重”的意思。在《骑》中,“讲究/讲主”的基本含义是“商量”,用于商谈生意,就是“讲价钱,讨价还价”,如《你》中的4条用例和上引的例(7)(8)(9)。但《骑》中表示“商量”的“讲主”并不只用于讲价钱,如例(12)(13),就是商量瘸了的马该怎么处置的。《骑》中还可以用作“说好,讲定”义,这是“商量”的结果,例(1)(2)(3)(4)(5)(10)都表示这个意思。
本成
(1)他们是本成大藏的生意,自然是银钱都[便宜]些。(A7a)
(2)这个马本成急性的马,万一拿鞭子打他身子咧,橑□(蹶)子恼怪帮子。(A24b)
(3)这个酒虽然是你们嫌不好,本成也可以哈(喝)得过。(A42b)
检索明清文献未见“本成”,从这三个例句看似乎可以解释为“原本;本来”。《你》中也有2见:
(4)我的本成现银子不带来呢,怎吗买你的货呢?(11a)
(5)我那个牛皮是本成并没有使不着的,不怕随你调。(18b)
何亚南、苏恩希(2007)释“本成”为“根本、完全”,认为“本成”是个副词,与否定式配合使用,表示一种彻底否定。但这个解释放在《骑》的3个例子里,就说不通了。
我们认为“本成”就是现在东北方言中的“本情(儿)”。成、情读音相近。[69]《骑》中有“清天家”7见,应该就是“成天家”:
(6)不过是走着一年一(趟)亰,一还本地就清天家全不管甚吗事。(A14b)
(7)你呢别说是清天家想家,连睡㒱(梦)里也作不着家里的㒱(梦)。(A47a)
《东北方言词典》和《哈尔滨方言词典》都收“本情(儿)”,解释为:本来,表示理所当然。[70]把“本来”代入以上5个用例,除例(4)外都能讲通。因例(4)的文句明显带有韩语句法的痕迹,语序为“SOV”,[71]故代入后应说成:“我本来没带现银子来。”这样文意才通。
离散彫远
若是他们离离胡胡的,离散彫远,胡讨虚价咧,这如何成得了呢?(A8a)
《哈尔滨方言词典》收有“离山吊远”,意为“路途遥远,往来不便”。“彫”“吊”都是记音字,其本字当作“窎”。明李实《蜀语》:“远曰窎,窎音吊。”[72]现代汉语方言中还有不少地方保留了这样的说法:西宁和万荣方言中“窎”就表示“远”。[73]在济南、牟平、厦门等地有用“窎远”表示“距离遥远”的;[74]牟平、宁波、广州还有“窎脚(角)”,表示“偏远”,广州的“窎脚”也说“堕角”;在厦门有“离窎”,也是表示遥远。[75]宁波话阑尾炎旧称“窎角肠痈”。“窎远”一词在近代汉语文献中常见,如《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元典章》《高丽史》《封神演义》《杨家将传》《镜花缘》《痴人说梦记》《世无匹》《女仙外史》等都有用例,不备引。可参看《大词典》“窎远”条。
“窎”除了记作“彫”“吊”外,还有“掉”“调”。徐州方言表示“偏僻”有种较老的说法“掉哨”,[76]这个“掉”应该也是“窎”的记音字。《红楼梦》一百回:“若是离乡调远,听见了这个信,只怕我想妈妈也就想杀了!”《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远离家乡”,并注音“调diào”,[77]其实也就是“窎”。
“窎远”同义连文,“离窎”则是动补短语凝固成词。《广雅·释诂三》:“离,散也。”钱大昭疏义:“离者分之散也。”故“离散”也是同义连文,表示“分散”。[78]由此可知,“离散彫远”就表示“距离很远”。不过,《骑》中的“离散彫远”意义发生了虚化,即由表示空间上的距离远,引申指离谱、(所开的价钱)差得太远。
除上述6个词语外,还有吸[79]、齐打胡里(哩)/打胡[80]、熬焦[81]、臭[82]、得合[83]、管带来回[84]、俚戏[85]、蹄蹬[86]等词,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讨论了。
4.常用词的新旧更替
《骑》反映出一些常用词在口语中的新旧更替,下面略举两例。
吃—哈
《骑》中表示“drink”义的动词用“哈”。根据《朴通事新释谚解》《重刊老乞大谚解》《你》《华》中的谚文注音,我们确定“哈”与“喝”在当时口语中的读音相同。吕传峰(2006)曾考察“喝”在四种《老乞大》中的使用情况,这里我们将四种《老乞大》以及《骑》《你》《华》共七种文本中表示“drink”的“喫(吃)”与“喝(哈)”放在一起做一个比较。[87]
表1
现存《老乞大》各本中,《老乞大新释》最贴近实际口语,[88]在《新释》中,“吃”仍然占据着“喝类语义场”主导词的地位。但在相隔仅约半个世纪的《骑》里,“哈”以压倒性的优势将“吃”挤出了该语义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骑》的语言性质有关。当时来华的朝鲜商人,大多是经辽沈至北京。作为流传于民间,或者说单纯为来华朝鲜商人而编的汉语教科书,辽沈一带的方言对《骑》的语言应该有很大影响,而官方编写、刊行的《老乞大》则带有更多的北方通语色彩。
道—说—讲
“讲”是“说类词”中兴起较晚的一个。《老乞大》、《朴通事》、《训世评话》、哈铭《正统临戎录》等有北方话背景的明代白话文献中均不用“讲”,但考察清代文献,却可以看到“讲”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比如同为北方官话,《金瓶梅》“说”和“讲”的出现频次是283∶1,到《儿女英雄传》就达到了16∶1。[89]
我们对四种《老乞大》和《骑》《你》《华》中表示上位概念的“说类词”进行了统计。
表2
④ 这3处都是“讲道”。
⑤ 其中3处为“俗言道”,1处为“说道”。《你》中的一例“道”也是“俗言道”。可见,19世纪中后期,“道”在口语中已经基本不说了。
续表
如表所示,虽然《原本老乞大》和《重刊老乞大》的成书相隔400余年,但在“讲”字的使用上竟然没有区别。《谚解》和《新释》也只是各有一例“讲”:
(1)要甚么闲讲!筭了价钱,看了银子。(《老乞大谚解》下 56b—57a)[90]
(2)咱们闲话别讲罢。(《老乞大新释》6a)[91]
这样的情况到《骑》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如:
(3)就像你们爷们明公才能的作着生意,又是讲甚吗呢?(A1a)
(4)阿哥既是讲道这个来,咱们哥儿在这里分手,送得门口罢咧。(A21b)
(5)咱们 [俚](原作谚文)戏的话先别讲,你呢给我们骊个存下地方。(A38a-38b)
(6)你呢先别讲闲话,给我们放一张卓(桌)子,炀(烫)半斤酒。(A41b—42a)
虽然就数量而言,“讲”仍无法与“说”相提并论,用法上也有局限,但这些贴近口语的文献证实了当时北方方言中“讲”也拥有了“说类词”主导词的一席之地,同时也反映出《重刊老乞大》与实际口语的脱节。
5.昨天、今天、明天、后天的说法
《骑》A本中表示这四个时间概念的词如下:
作个(2);
今个(15),今日(4);
明个(11),明儿个(1),明天(3);
后儿个(1),候个(1)。
最常见的格式是“昨(作)/今/明/后+个/儿个”。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有“今日”而无“明日”“后日”。“~日”是原式,“~个/~儿个”是变式。
二是有3例“明天”,这是新说法,罗列如下:
(1)像这样利害的山道,万一黑着走咧,人莘(辛)苦马受罪,恼一夜的工夫走,走到几十里地,刚到店里,马都疲咧,难得言语,明天再不用走咧。(A23a—b)
(2)咱们依王伙计的话,今个早些下店,明天起大早是(使)得。(A23b)
(3)在一候正(整)着试,若好咧,明天别套辕子,放他后辕跟着。(A48a)
这是迄今所见“明天”的较早用例,其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均未见,时间稍后的《华》中出现了10例“今天”。[92]
清代小说《肉蒲团》中有2例“明天”:
(4)玉香道:“难道明天没有日子,定要今天看完?”(第三回)
(5)老实道:“若得如此,我明天就送身契进来……”(第十三回)
有学者认为此书实为李渔(1611—1680)所作。但是在清初就出现“明天”的用例,似乎显得突兀,这两个例子需要进一步查证。
大约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绿野仙踪》中也有1例“明天”:
(6)林岱道:“尊介且不必去,更望将行李取来,弟与恩公为长夜之谈。寒家虽不能容车马,而立锥之地尚属有余,明天会令兄亦未为晚。”(第十八回)
可靠性如何,也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