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脖子”

说“脖子”

摘 要 本文描述汉语{脖子}义词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并讨论两者的关系。汉语相当于neck的词数量众多、变化复杂,历史上经历过两次词汇更替,代表了基本词中多变的一种类型。上古早期用“领”。大约到战国后期,“颈”取代“领”变成主导词,一直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项”的用例大量增加,有的文献只用“项”,没有“颈”,但也有相反的情形,两者的分布看不出明显的规律。晚唐五代宋时期,“颈”和“项”则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用“项”,南方用“颈”。这一分布规律也可以得到元代文献和现代方言的印证。“脖”在元代突然大量见诸文献,关于它的来源人们有种种推测。我们认为,“脖”始见于文献的年代有可能比一般所认为的元代更早,也许在宋辽金时代它就已经通行于淮河以北广大北方地区的口语中了。“脖”应该是一个汉语北方方言词,而不大可能是外来的借词。至晚到明末,在江淮官话(含部分)以北的大官话区,“脖”大概已经取代“颈/项”成为主导词了。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脖子”的方言说法相当纷繁复杂,大致可以归纳成五系:脖系、颈系、项系、脰系、颔系。最主要的是“脖”系和“颈”系的对立,大致以长江为界,北“脖”南“颈”,江淮官话是过渡地带。也就是说,在大官话区(含晋语),除了大部分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云南除外)之外,基本上都是“脖”系。“颈”系的分布区域最广:在南方,除了闽语之外,它覆盖了所有各大方言区;在官话区,大部分江淮官话和除云南省以外的西南官话也是它的地盘。“项”系分布范围有限,并且主要是跟“颈”“脖”结合,作为语素保留在复合词中,但是分布情况最为复杂。闽语除少数点受到客赣方言的影响用“颈”系外,集中使用“脰”系和“颔”系。“脰”是上古汉语的遗存,分布在闽东、闽中、闽北、闽南、琼文、莆仙、邵将各区;“颔”则是独立的创新,仅见于闽南话,是闽南话的特征词。“头/脰颈”在吴、徽语区基本上呈大面积连续分布(除去浙江省中部纵贯南北的“项颈”带状区),这样的分布特征意味着它们有共同的来源,我们根据三点理由推测原始形式应该是“脰”而不是“头”,若此说成立,那么“脰”的分布地域就要比《汉语方言地图集》所标的扩大许多,它就不是闽语的特征词,而是闽语和吴语的共有词了。共时分布是历时演变的结果。把两者结合起来观察,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第一,“脖子”义词在历史上的两次更替形成了现代方言分布的基本格局—北“脖”南“颈”。共时分布与历时演变可以相互印证。第二,闽语用词最特殊,在基本词上既有存古的一面,又有创新的一面。存古的是“脰”,“脰”在战国秦汉时期是“齐语”(齐、青、徐一带的方言)。创新的是“颔”,从指称下巴转而指称脖子,仅见于闽南话。第三,“项”系的情况最为复杂,有些现象暂时无法解释。第四,总体而言,“脖子”义词的复音化(主要是双音化)倾向比较明显。第五,还有不少问题目前解释不了,这是几乎在研究每一个核心词时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

关键词 汉语核心词 脖(子)、领、颈、项、脰、颔 历时演变 共时分布 相互关系

表示{脖子}[1](neck)的词是人类语言的核心词,斯瓦迪士(M. Swadesh)列入100核心词表。关于汉语{脖子}义词的历史,已有不少讨论;[2]共时分布方面,虽有论及,但大都语焉不详。本文打算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看法,各家说法正确者采之,疑误者辨之,对汉语{脖子}义词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状况再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并探讨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