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光

1.月光

潘允中(1989:45)说:“单音词的‘月’,中古时也称‘月光’。南朝陈徐陵编辑《玉台新咏·和王舍人送客未还,闺中有望诗》:‘良人在何处,唯见月光还。’[24]现在华南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这个名称。”按,这个“月光”的确可以理解成{月亮},但此句有异文,一作“光唯见月还”[25],不过我认为“光唯见月还”不可通,当以作“唯见月光还”为是,如明小宛堂覆宋本《玉台新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即如此作。检索文献,宋代以前这样的“月光”殊不多见,例如:

(1)谁堪三五夜,空树月光圆[26]。(荀仲举《铜雀台》,《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齐诗》卷一)

(2)夜江清未晓,徒惜月光沉。(钱起(一作钱珝诗)《江行无题一百首》,《全唐诗》卷239)

(3)羌竹繁弦银烛红,月光初出柳城东。(刘言史《处州月夜穆中丞席和主人》,《全唐诗》卷468)

(4)团团月光照西壁,嵩阳故人千里隔。(施肩吾《对月忆嵩阳故人》,《全唐诗》卷494)

(5)紫府空歌碧落寒,晓星寥亮月光残。(李群玉《紫极宫斋后》,《全唐诗》卷570)

上述例子中的“月光”,从出现的语境看,都应该理解成{月亮}。元明清白话作品中时见用例,如:

(6)展玉腕把春纤合掌,恰便似白莲蕊初生在这藕上,高卷珠帘拜月光。(元刘庭信《〔正宫〕端正好》)

(7)今年元宵节,却与上年别。月光作灯笼,四方俱照彻。(明徐元《八义记》第三出)

(8)时约初更,月光未上。(《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9)却才卸甲而坐,月光方出,忽四下火光冲天,鼓声大震,矢石如雨,魏兵杀到。(又第九十二回)《三国演义》中称呼{月亮}一般单说“月”,复音词只有“月光”的这两例,“月亮”未见,“月明”则都是主谓短语。

(10)纣王吩咐布列停妥,恨不得将太阳速送西山,皎月忙升东上。……且说纣王见日已西沉,月光东上,纣王大喜,如得了万斛珠玉一般。……只听得台上飘飘的落下人来,那月光渐渐的现出;妲己悄悄启曰:“仙子来了。”(《封神演义》第二十五回)此例上文“太阳”对“皎月”,下文“日”对“月光”,“月光”显然是指{月亮}。又,《封神演义》中{月亮}的复音形式也只有“月光”。

(11)此时十月下旬,月光初起,公子悄步上前观看,一个汉子被马踢倒在地。(《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12)却说孽龙精只等待日轮下去月光上来的酉牌时分,就呼风唤雨,驱云使雷,把这豫章一郡滚沉。(又卷四十)此例“日轮”与“月光”分指日、月甚明。

(13)闷恹恹,独坐在荼蘼架。猛抬头,见一个月光菩萨。菩萨,你有灵有圣,与我说句知心话。月光华菩萨,你与我去照察他。我待他是真心,菩萨,他到待我是假。(明冯梦龙编《挂枝儿·月》)“月光菩萨”又见于清代小说《双凤奇缘》《隔帘花影》《金屋梦》《续金瓶梅》《后水浒传》等,犹今方言称“月亮菩萨”。[27]

(14)是日八月既望后,月光正圆。(清樵云山人《飞花艳想》第十二回)

(15)再看那堤上柳影,一棵一棵的影子,都已照在地下,一丝一丝的摇动,原来月光已放出光亮来了。(《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可见称{月亮}为“月光”历史悠久,南北朝后期以来文献中时见用例。由于“月光”的词义存在灵活性,既可指{月亮},也可指{月亮之光},在具体的语境中常常不易明确判定究竟指何者,如果我们放宽标准,例子应该还会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