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

(一)同

1.复音化

两者都发生了复音化,主要是双音化,而且“太阳”和“月亮”的后一音节在许多官话方言中都念成了轻声[40]。汉语词汇双音化的总趋势在最基本的词上也体现了出来,可见其影响之深广,同时这可能也跟“日”“月”的义项比较丰富有关—为了避免歧义而选择了双音形式。“月”的双音化略早于“日”,但普遍使用双音形式都是在入唐以后。太田辰夫先生《中国语历史文法·跋》说:“唐五代是那种可以称为‘白话的祖型’的语言形成的时期,因此特别重要。”(中译本376页)汉语从唐五代以后确实发生了一些本质性的变化,进入了近代汉语阶段,这在一批基本词身上也有反映。[41]

2.“长江型”分布

从共时平面看,“太阳”和“月亮”都呈现出“长江型”分布的特点,也就是说,江淮官话区是它们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关于“长江型”分布,岩田礼(2009:15—16,19)有过系统的论述,这里节引如下:“长江流域处于华北和华南的中间,在语言方面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过渡性,二是创新性。……长江流域方言的特点在于其创新性质。……这些词形的历史根源,至少多数是较浅近的,也就是说,这一分布类型的形成是属于晚期的,与自明朝初期以来汉人在云南的大规模移民有关。……不可否认,表现出‘长江’型的词形多数都是江淮起源的,尤其是以南京和扬州为中心的一带应是语言创新的发源地。这一地区可以称作‘南方的核心地区’。”“月亮”大概就是“江淮起源”的,而“太阳”则不一定,因为它早在汉代就已经产生了。[42]“太阳”和“月亮”虽然发源地不一定相同,但它们都在明代以后向周围扩散,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这跟明代官话的基础方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43]属于这种类型的基本词还有一批,值得做系统的研究。

3.历史层次

方言的共时分布反映着不同的历史层次,可以大别为三层:

(1)单音形式“日”和“月”代表最古老的上古层;

(2)双音形式“日头”代表唐五代的近代早期层,“月明”和“月光”代表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中古层;

(3)“太阳”和“月亮”代表明代以后的最新层(近代晚期层)。[44]

当然,如果细分,每层内部还可以再分出若干下位层次,比如“热头”是晚于“日头”的层次,“亮月”“月姥娘/月姥姥”是晚于“月亮”的层次,带尊称的扩展形式要晚于不带尊称的形式,而其中脱落了词根的纯尊称形式则是更新的层次,等等。[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