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颈”的本义

1.“颈”的本义

有两说:(1)指“脖子的前部”;(2)指“脖子”。

前说以王力先生为代表。王力(1958/1980:498)说:

《说文》:“颈,头茎也”;《广韵·清韵》:“颈在前,项在后”。可见“颈”字在最初大约是指脖子的前面的部分。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常用词542号【项】条在辨析“领、项、颈”时也说:

领是脖子的通称,项是脖子的后部,颈是脖子的前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刎颈”不能说成“刎项”或“刎领”。后代“颈”字也变成了脖子的通称。(831页)

但是同书常用词378号【领】条在辨析“领、颈”时却说:

二字是同义词,一般没有分别。只是“颈”又特指脖子的前部,所以“刎颈”不能说成“刎领”。(533页)

大概是因为书成众手,所以自相矛盾。

孙克东(1982)对王力《汉语史稿》的说法提出了异议:

《广韵》对于“颈”字的解释是缺乏根据的,没有认清“颈”字的本义。《说文》页部:“颈,头茎也”;“领,项也”(段玉裁注:“项”当作“颈”。硕人桑扈传曰:‘领,颈也。’此许所本也。释名、国语注同)。可见“领”、“颈”本为同义词,都是指脖子。《庄子·说剑》:“上斩颈领,下决肝肺。”人们为了要说明“颈”是指脖子的前部,往往举“刎颈”的例子,其实这不能说明问题。“刎颈”在古汉语中可以看成是一个凝固结构,具有特定的意义。这正如我们不能把“脰”认为是脖子的前部一样,《穀梁传·僖公十年》:“刎脰而死”。“颈”字有时也可指脖子的后部,如《韩非子·说林下》:“我断发,子断颈而为人用兵”;《吕氏春秋·审为》:“刈颈断头以徇利”等,都是被动句,兵刃自然是加于脖后的,[14]但我们同样不能由此而说“颈”字最初是指脖后。

管锡华(2000b:217)认为:“颈”“项”在《左传》时代有指脖前、脖后的分别,但战国以后2词单用或出现于复词之中都有指脖子的用例。

龙丹(2007a)认为:“先秦‘颈’应该和‘领’‘脰’一样均指整个颈部。”说它“表脖子前部很可能是人们在特定语境中认识产生了偏差,将隐含在情理、习惯中的‘前部’义强加到‘颈’上造成的。‘颈’和‘项’的区别不在于前后位置而取决于长短;指称脖子前部的可能是‘亢’”。王毅力、徐曼曼(2009)和吴宝安(2011)也认为“颈”的本义是指整个颈部。

这个问题目前还难以下一个明确的结论,本文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持两种看法的都有。笔者的初步看法是:从词源看,“颈”的本义应该是指“脖子”,[15]不过它还经常特指“脖子的前部”,跟“项”指“脖子的后部”正好形成互补关系。上引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常用词【领】条的辨析(533页)比较可取,《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颈”条义项①为“颈项”,义项②为“脖子的前面部分”,这样处理是妥当的。人体部位名称的所指常常具有模糊性和灵活性,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比如:“眼”可以泛指整个眼睛,也可以特指眼球;“手”和“脚”可以泛指整个上肢和下肢,也可以特指手腕以下部分和脚踝以下部分;[16]等等。[17]龙丹(2007a)对“颈”的泛指义和特指义的分析是在理的。不过也应该承认这样的事实:在先秦文献中,“颈”确实多用作特指义,指脖子的前部,最早出现的《左传》一例即是如此: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遂自刭也。(《左传·定公十四年》)此外,刎颈、延颈[18]、绞颈、钩颈、颈血都是如此。刎颈曰“刭”,自缢曰“经”,[19]“刭”和“经”应该都是从“颈”派生的动词,它们的对象都是脖子前部。[20]“颈”特指脖子前部这一语义特征实际上一直如影随形般顽固地留存到后代,就像“项”在普遍用于泛指{脖子}之后有时也还会特指脖子后部一样。所指具有模糊性是研究这组词时的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