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
一门学问的建立,首先是要提出问题。太田先生研究汉语史,涉及的论题极其丰富广泛,许多问题是他首先提出,成为后来研究的基础。
在中国,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人们通常会以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作为出发点;而要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历史来源,就必须拿《文法》作为出发点。这已经成为中国汉语学界的共识。《文法》虽然“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内容不得不限于和现代汉语直接有关的方面”(太田辰夫《汉译本序》),实际上凡是跟现代汉语语法来源有关的问题,《文法》几乎都论述到了。正如佐藤晴彦(2012)所说:“特别是《中国语历史文法》出版后,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原本出版后虽然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但是很多至今仍然围绕太田先生的学说进行讨论,这充分说明它在近代汉语研究领域里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中国学者的语法史论著几乎没有不把《文法》列入参考文献的,而且通常都会直接引用太田先生的论断和例证。如果说《文法》“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谈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当于一部近代汉语语法史,[3]那么《通考》就不受这一限制,论题涉及整个汉语语法史,也包括词汇史的一些重要内容。今天我们研究汉语语法史和词汇史上的任何问题,如果不读太田先生的著作,就有可能造成缺憾。下面举一个笔者自身的例子。
汪维辉(1998)讨论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举出东汉译经中的三例“不是”,认为这是系词“是”在汉末已经发展成熟的重要证据。其实《文法》早已引用过其中一例,即安世高所译《禅行法想经》:“若以弹指间,念此诸想之事,皆为精进行,为奉佛教,不是愚痴食人施也。”(278页)可惜笔者当时没有去读太田先生的书,还把它当作新发现的例子,以致留下不应有的遗憾。另外两例我相信太田先生并非没有看到,只是因为《文法》行文和引例极为简练,引一例能说明问题就不多引了。[4]
太田先生观察问题目光如炬、细致入微,对新兴或特殊的语言现象高度敏感。刘坚等(1992)在论述“是+疑问代词/三身代词”这一用法的时候提到:“‘是’字的上述用法目前还鲜为人所道。”(第276页)加注云:“太田辰夫编《〈祖堂集〉口语语汇索引》里有‘是我、是你、是渠’等词目,可以看出他已注意到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第282页)所言甚是。很多细微的语言变化其实太田先生都已经注意到了,只是未及论述。
《关于汉儿言语—试论白话发展史》是笔者特别欣赏和钦佩的一篇佳作。文中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汉语史研究课题—作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的北方话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文章把“汉儿言语”的源头追溯到北朝,并对历代的演变和发展做了勾勒,其中包含许多卓见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