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旨趣

2.研究旨趣

有些问题训诂学和词汇史都研究,但是研究旨趣不同。训诂学关心的是一个词的“确诂”和“理据”,即这个词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个词义是怎么来的;词汇史关心的则是这个词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在当代方言中是否还活着,纵向的历时演变和横向的共时分布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个词在词汇系统中如何定位,等等。当然两者也有交集,比如词汇史研究首先也要科学地确定词义,这时就离不开训诂的工作

下面试以“住”有“站立”义的训诂学视角和词汇史视角为例来看看两者的区别。[9]

在中古时期的口语中,“住”字可以表示“站立”义,尤以翻译佛经为多见,例如:

(1)譬如住人观坐人,坐人观卧人。(安世高译《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上,1/234c)

(2)中有住听经者,身不知罢极;中有坐听经者,身亦不知罢极。(支娄迦谶译《阿閦佛国经》卷上,11/757c)

(3)我有是意,宁当复与人共诤耶?住立当如聋羊,诸恶悉当忍。(又《道行般若经》卷8,8/464b)

(4)养一白雁,衣被饮食、行住坐卧,而常共俱。(东汉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卷4,3/146b)

日本著名佛教史学家中村元教授编的《佛教语大辞典》(1976)“住”字条第二个义项就是“站立”,这是完全正确的,而《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住”字条却都失收此义。国内最早提到此义的大概是李维琦《佛经释词》,该书第176 页“住”字条说:“‘住’又有站立、竖立的意思。”举了佛经中的一些例子。此后汪维辉(2000:290—291)和颜洽茂(2003)也都举例证明了这一义项的存在,汪维辉(2012)对此有更详尽的论证,并且解释了“住”当“站立”讲的得义之由:“住”本为“停止;停留”义,“站立”就是“停止不动”,引申轨迹是很清楚的。至此,“住”有“站立”义及其理据都已清楚,这一考释结论可以丰富人们的词汇知识,对于阅读古籍和编纂语文辞书都有直接的作用。从训诂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

可是从词汇史的眼光来看,却还有问题要问:这个“住”是从哪里来的?它又到哪里去了?今天的方言中还有它的遗踪吗?在“站立”语义场中,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汪维辉(2012)对此做了初步探讨,指出以下几点:(1)表“站立”义的“住”显然是中古时期常用的一个口语词,它曾经是“站立”语义场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成员;(2)这种词的书写形式往往纷繁多变,下面这些字形可能都跟这个词有关系:住、驻、侸、逗、佇、竚、、跓,不过这些字形相互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前人的看法也不尽一致,全面梳理它们的音、形、义及相互关系尚需时日;(3)现代方言中表示“站立”义的词有十几个:站、立、徛、竖、直、撑、拉、隑、敦、戳、杵等,没有发现跟中古的“住”有对应关系的说法,看来这个“住”在唐以后就消失了,没有传承到今天。虽然对这个“住”的来龙去脉目前还不能完全说清楚,但是我们相信这样的研究视角是词汇史研究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