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阐明理据

3.阐明理据

需要阐明理据的“~老”类词数量甚多,上文表中所列即以前一语素“理据待考”者居多,正如王锳(2008:前言7)所言:“另有相当数量的市语语汇,目前还不了解它们构成的理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今人对“~老”类词的理据常有解释。有些比较可信,如王锳(2008:47)谓称“酒”为“海老”是出于借代,用盛酒器代酒。又如王锳(2008:40)“盖老”条云:“《绮谈市语·亲属门》:‘夫,厥良、盖老。’按此语用藏头法构成,‘丈夫’可称‘灵盖’,见《行院声嗽·人物》,隐去前面‘天’字。《仪礼·丧服》:‘夫者,妻之天也。’再进一步省去‘灵’字而加后缀‘老’,遂成‘盖老’。”这个解释是有依据的。但是“妻子”为什么称“底老”却没有解释。《绮谈市语·亲属门》:“妻,内政、底老。”翟灏《通俗编》:“夫曰盖老,妻曰底老。”我觉得“底老”也许是由“盖老”类推而来的,正如由“太山(岳父)”类推出“太水(岳母)”一样。[23]其过程也许可以这样推测:“盖老”的“盖”本是“灵盖”的省称,而其隐含义却是“天”,而“天”又是代指“丈夫”,这中间绕了好几个弯子,到后来一般人恐怕很难再把“盖”和“天”挂上钩,于是就把它用通俗词源理解成了“盖在上面”的“盖”,而把在下面的称作“底”,这显然是由夫妻行房时的相对位置联想而来的。这种得义之由正是市语一类的民间语汇常见的理据来源。《六院汇选江湖方语》:“盖子,是丈夫也。”可见“盖老”也可以叫作“盖子”,这或许可以为上述的推测提供一点佐证。

有些解释则可备一说,但未必就是定论。比如王锳(2008:164)“灒老”条说:“《通俗编》卷三十八引《江湖切要》:‘盐曰灒老。’按此字多音多义,《集韵》‘灒’字有‘水集貌’之义,音组[24]丸切。盐是引聚海水经日晒而成,故有此称。”龙潜庵(1985:961)“摤老”条云:“骆驼。《董西厢》卷七:‘行一似~,坐一似猢狲。’按:‘摤’当为‘耸’的借字。以骆驼背耸、突起而称。《字汇》:‘摤,突也。’可参证。”王学奇、王静竹(2002:870—871)“摤老”条则谓“摤,同‘抢’,见《集韵》”,注音为qiǎng。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证实。

此外,“老”的来源和理据也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了。

总而言之,由于命名理据曲折晦涩,加之时过境迁,“~老”类词到今天有许多已经不明其义,需要训释词义或阐明理据。类似“~老”系列词这样的词语在近代汉语中大量存在,训诂学在这一领域仍大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蔡正华辑 1937 《元曲方言考》,《文学杂志》第4期。

顾学颉 王学奇 1983 《元曲释词》(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顾学颉 王学奇 1984 《元曲释词》(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顾学颉 王学奇 1988 《元曲释词》(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顾学颉 王学奇 1990 《元曲释词》(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黄晓宁 冯雪冬 2005 《〈近代汉语词典〉释义补拾》,《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蓝立蓂 1993 《关汉卿戏曲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蓝立蓂校注 2006 《汇校详注关汉卿集》,中华书局。

冷学人 1992 《江湖隐语行话的神秘世界》(附《新刻江湖切要》),曲彦斌主编《中国民俗语言文化丛书》,河北人民出版社。

李崇兴 黄树先 邵则遂 1998 《元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刘 溶 1984 《元曲等文学词语例释》,《晋阳学刊》第6期。

龙潜庵 1985 《宋元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龙潜庵 1992 《〈戏曲词语汇释〉释义商榷》,载胡竹安、杨耐思、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

卢润祥 1984 《古方言俗语词零拾》,《中国语文》第4期。

陆澹安 1981 《戏曲词语汇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钱南扬 2009 《市语汇钞》,《钱南扬文集·汉上宧文存》,中华书局。

曲彦斌 1991 《〈江湖切要〉原出明人所辑新考》,《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

曲彦斌 1999 《汉语民间秘密语语源探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王学奇 1982 《词尾“老”“道”“脑”在古典戏曲中的特殊用法及其它》,《黄冈师专学报》第1期。

王学奇 王静竹 2002 《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语文出版社。

王 锳 1992 《元明市语疏证》,《文史》第三十五辑。

王 锳 2008 《宋元明市语汇释》(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

徐嘉瑞 1956 《金元戏曲方言考》,商务印书馆。

许政扬 1984 《评新出〈水浒〉的注解》,《许政扬文存》,中华书局。

袁 宾等 1997 《宋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 相 1953 《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

张 影 2002 《“鲍老”“孛老”辨释》,《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第4期。

张 影 2004 《元剧“孛老”小考》,《古典文学知识》第4期。

张永绵 1988 《宋元市语初探》,《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祝克懿 2004 《名词后缀“佬”的词素义及色彩义》,《辞书研究》第1期。

(原载《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3期[创刊100期纪念专刊])

【注释】

[1]“老”偶作“劳”。

[2]王学奇(1982)认为“道”和“脑”也是“老”的变体,如:庞道/厖道(面孔),脸道/敛道(脸),撇道/撇刀(脚),拆道(脚),腰道(腰),泪道(泪),旋道(眼),线道(肉);眼脑(眼),脸脑(脸)等。本文暂不讨论。

[3]限于篇幅,表中词语的出处和例子从略,有一些释义方面的问题留待下文第三部分讨论。

[4]维辉按:“老”应该是形容词作谓语,并非“动词”。

[5]维辉按:所据当为《绮谈市语·器用门》:“竹杖:扶老。”

[6]维辉按:“喝”下脱一“破”字。

[7]参看龙潜庵(1985:345、418)“行老”“里老”条。

[8]蒋冀骋(1991:24)云:“湖南祁东方言称眼睛为‘小六’,如‘挖掉他一对小六’。唯‘小六’是詈人之词,平常并不使用。”

[9]只有极个别的双音词,如“做屈老”(做戏的)等。

[10]比如指眼睛的“老”,王锳(2008:75)指出:“‘ ’字不见于字书,疑即‘矑’字之俗别体。”维辉按,王说是,“ ”盖民间新造的形声俗字。

[11]《 说文·目部》:“睩,目睐谨也。从目,录声,读若鹿。”“睩老”的“睩”显非此义,很可能也是民间新造的一个形声俗字(因为“睩”比同音字“渌、绿”更能表意),跟《说文》记录的“睩”字恰好构成同形字。

[12]维辉按:明李开先《词谑》六载《掉—醉太平带莲花落》:“再休题嗑着齿老,剪着稍老,睁着矑老,侧着听老,耸着训老,摸着乳老,舒着爪老,执着磁老,就着盏老,饮着海老,吃着气老。”

[13]王学奇、王静竹(2002:1251)引作“臭”,误。

[14]“熏”除常用音读平声外,还有去声一读,如“被煤气熏着了”。

[15]《中原音韵》“嗅”在“尤侯”韵去声,与今天的通语音相同。

[16]王学奇、王静竹(2002:1379)云:“明程万里《六院汇选江湖方语》谓‘爪老是妇人也’,近人吴梅《霜崖曲跋·仗义疏财剧》则云:‘爪老为面。’均误。”维辉按:《六院汇选江湖方语》实作“瓜老是妇人也”,王学奇、王静竹盖误认“瓜”字作“爪”字了。

[17]即汤显祖《牡丹亭》。

[18]维辉按:夃音gǔ。

[19]维辉按:当作“心寄”。王学奇、王静竹(2002:410)所引不误。

[20]见钱南扬(2009:128)。

[21]即上文所引明李开先《词谑》六载掉《醉太平带莲花落》:“再休题嗑着齿老,剪着稍老,睁着矑老,侧着听老,耸着训老,摸着乳老,舒着爪老,执着磁老,就着盏老,饮着海老,吃着气老。”

[22]据《江湖切要·饮馔类》,烟熏子称为“烧老”。

[23]参看王锳(2008:前言7)。

[24]维辉按:当作“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