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义异词
表达同一个意思,两书使用不同的词,这也是词汇差异的重要表现。下面择取11组词来作一讨论,大致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序。
头—首
《百》用“头”(25见),不用“首”;《世》“头”23见,“首”8见。8例“首”中,“如徇身首之急”“始得全首领”“稽首”“白首同所归[257]”均系沿用成词,下面2例的“首”若用口语则应说成“头”:
(1)王徐举首曰:“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方正42)[258]
(2)王孝伯死,悬其首于大桁。司马太傅命驾出,至标所,孰视首,曰:“卿何故趣欲杀我邪?”(仇隙7)[259]
当时口语无疑早已是说“头”而不说“首”了,[260]《百》完全用口语词,而《世》则兼用文言词。
绳—索
表示“绳索”义,《百》用“索”不用“绳”,共5见(在同一喻中):
(1)譬如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其主行后,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作乐。……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如来教诫,常护根门,莫著六尘,守无明驴,看于爱索。……无明覆心,爱索缠缚,正念、觉、意、道品财宝,悉皆散失。(奴守门喻)
《世》用“绳”不用“索”,共2例,其中一例“结绳而治”系用成词,另一例是:
(2)(桓道恭)常自带绛绵绳著腰中,玄问:“用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也。”(规箴25)
《世》中有很多“索”,但都是动词,当“索取”或“搜索”讲。我们调查了部分中土文献和萧齐的四种译经[261],数据如表1[262]。
表 1
③ 有1例“绳索”,未计入。
④ 2例“绳”均为“绳床”。
除《华阳国志》外,都以用“绳”为主,“索”主要是动词,很少用作此义。《华阳国志》的一例是:礀有屠牵猪过随门,猪索断,失之。(卷十一·六)有意思的是,同样的语境在《颜氏家训》中用“绳”:王克为永嘉郡守,有人饷羊,集宾欲宴。而羊绳解,来投一客,先跪两拜,便入衣中。(归心)可见《世》的用词与当时的习惯一致,而《百》与之不合,特别是同为萧齐朝的四种译经,“索”仅1见,而“绳”有66例。《百》用“索”而不用“绳”的原因尚待探索。[263]
箭—矢
《百》用“箭”,“刀箭”“弓箭”各1见;《世》用“矢”,共4见:
(1)使者追之,忱善射,矢左右发,使者不敢进,遂得免。(方正19)
(2)亲援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豪爽7)
(3)陆曰:“既开青云,睹白雉,何不张尔弓,布尔矢?”(排调9)
(4)玄与殷仲文书,以为嗤笑曰:“德之休明,肃慎贡其楛矢;如其不尔,篱壁间物,亦不可得也。”(排调65)
在当时的口语中,“箭”早已取代了“矢”,[264]而两书分用划然,清楚地反映出语言风格的雅俗之别。
船—舟
《百》“船”5见,无“舟”;《世》“船”33见,“舟”8见,8例“舟”中,“济河焚舟”“网漏吞舟”“穷舟车之势”3例是沿用成词,“覆舟山”是地名,另有4例为“舟人”“同舟”“升舟”“维舟”,显然也都是书面语。这说明“船”在当时的口语中无疑早已取代了“舟”,[265]但“舟”作为书面语词在《世》中还部分保留着,而在《百》这样的口语作品中就销声匿迹了,由此可见两书语言的差异。
挂—悬
《世》有2例“挂”:
(1)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任诞10)
(2)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任诞18)
《百》用“悬”,仅1例:
(3)昔有一人,贫穷困苦,为王作事。日月经久,身体羸瘦。王见怜愍,赐一死驼。贫人得已,即便剥皮,嫌刀钝故,求石欲磨。乃于楼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来下而剥。如是数数往来磨刀,后转劳苦,惮不能数上,悬驼上楼,就石磨刀。深为众人之所嗤笑。……如悬驼上楼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就楼磨刀喻)[266]
《世》也用“悬”,如:
(4)王孝伯死,悬其首于大桁。(仇隙7)
“悬—挂”是一组有过历时替换关系的常用词,“悬挂”的“挂”虽然产生于先秦,但东汉以后才开始多用起来,晋代以后出现频率明显提高。到南北朝后期,使用频繁,用法灵活,见于各类文体,显然在口语中已经取代了“悬”,在书面语里也已略占优势。[267]但是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口语词在先唐佛经中却用得并不多,佛经主要还是用文言词“悬”,不独《百》为然。异译经部分地反映出“挂”对“悬”的替换过程,比如著名的“鳖与猕猴的故事”中鳖向猕猴索要肝的时候猕猴的回答,三国吴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卷四作:曰:“尔不早云!吾以肝悬彼树上。”鳖信而还。猕猴上岸曰:“死鳖虫!岂有腹中肝而当悬树者乎?”(3/19c)西晋竺法护译的《生经》卷一《佛说鳖猕猴经》则作:猕猴报曰:“卿何以故不早相语!吾肝挂树,不赍持来,促还取肝,乃相从耳。”便还树上。……猕猴答曰:“天下至愚,无过于卿!何所有肝而挂在树!……”(3/76c-77a)可是到了隋阇那崛多译的《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中,故事的主人公变成了猕猴和虬,虬问猕猴索心,猕猴回答说:“我心留在优昙婆罗树上寄著,不持将行。”(3/798c)又不用“挂”了。
烧—焚
《百》只用“烧”,10见;《世》两者皆用,“烧”4见,“焚”5见:
(1)魏武征袁本初,治装,余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捷悟4)
(2)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排调61)
(3)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假谲14)
(4)元皇初见贺司空,言及吴时事,问:“孙皓烧锯截一贺头,是谁?”(纰漏2)
(5)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德行32)
(6)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德行43)
(7)既诣王丞相,陈主上幽越、社稷焚灭、山陵夷毁之酷,有《黍离》之痛。(言语36)
(8)庾曰:“若文度来,我以偏师待之;康伯来,济河焚舟。”(言语79)
(9)浩感其至性,遂令舁来,为诊脉处方。始服一剂汤,便愈。于是悉焚经方。(术解11)
其中例(4)不能换成“焚”,其余例子用“焚”用“烧”均可。史光辉(2004a)曾指出:“东汉三国的汉译佛经中,‘烧’对‘焚、燔’的替代已完成。魏晋以后的中土文献情况与佛经不同,魏晋以后的中土文献中,‘焚’和‘烧’有一个长期共存的阶段。”《百》和《世》的用词情况与他的结论是一致的。
望—冀
表示“希望,希冀,希求”义,《百》用“望”,共17见,其中“希望”连文2例,“冀望”“望求”连文各1例;《世》用“冀”9例,“望”4例。举例如下:
(1)即著少水,用置火中,即于火上,以扇扇之,望得使冷。(煮黑石蜜浆喻)
(2)即压甘蔗,取汁用溉,冀望滋味。(灌甘蔗喻)
(3)譬如彼王,剥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人说王纵暴喻)
(4)剃头染衣,内实毁禁,诈现持戒,望求利养,复避王役。(出家凡夫贪利养喻)
(5)不别时节春、秋、冬、夏,便于冬时掷种土中,望得果实,徒丧其功,空无所获,芽、茎、枝、叶一切都失。……如彼田夫希望王女。(田夫思王女喻)
(6)王谓何曰:“我今故与深公来相看,望卿摆拨常务,应对玄言,那得方低头看此邪?”(政事18)
(7)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规箴1)此例前用“望”,后用“冀”。
(8)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都,诣子敬道:“欲哭谢公。”子敬始卧,闻其言,便惊起,曰:“所望于法护。”王于是往哭。(企羡15)
(9)虞啸父为孝武侍中,帝从容问曰:“卿在门下,初不闻有所献替。”虞家富春,近海,谓帝望其意气,对曰:“天时尚暖,䱥鱼虾䱹未可致,寻当有所上献。”帝抚掌大笑。(纰漏7)
(10)(孔)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言语5)
(11)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庾子嵩纵心事外,无迹可间。后以其性俭家富,说太傅令换千万,冀其有吝,于此可乘。(雅量10)
(12)王浚冲、裴叔则二人,总角诣钟士季,须臾去,后客问钟曰:“向二童何如?”钟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赏誉6)
(13)(荀)奉倩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裴令闻之,曰:“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惑溺2)
“冀”的书面语色彩显然重于“望”,再一次显示了《世》比《百》用词典雅的特点。
计算—算计
《百》用“计算”:
(1)时人语言:“人命难知,计算喜错。设七日头或能不死,何为预哭?”(婆罗门杀子喻)
《世》用“算计”:
(2)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俭啬3)
都仅各1见。检索佛经和同期中土文献,两者均常见,词义和用法看不出有明显的差别,说明这对逆序同义词当时并未定型;直到今天两者仍并存,只是词义上已略有不同:“算计”有“估计”义,“计算”则没有[268]。
惭愧—惭/愧/怍
这组词中,《百》只有2例“惭愧”(都是“不生惭愧”)。《世》则有“惭”18例、“愧”21例(包括1例“愧惭”)、“怍”2例。三者词义基本无别,用法也大体相同,比如下面几例:
(1)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方正59)惭、愧对文。
(2)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言语29)
(3)郗太尉拜司空,语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朱博翰音,实愧于怀。”(言语38)
(4)支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王大惭而退。(文学42)
(5)孔岩诫之曰:……右军甚愧。(规箴20)
(2)与(3)、(4)与(5)用法基本相同。不过搭配上有些习惯性的差别,如“惭色”“愧色”“怍色”都有,但只有“怍容”;有“谢惭”也有“愧谢”,但“怀惭”“惭悔”“惭负”和“愧叹”“矜愧”则没有对应的说法。“怍”虽然只有2例,但也反映出《世》多用书面语词的特点。
痴—愚
《世》“痴”14例,“愚”仅1例,两者词义基本相同,但感情色彩存在细微差别:“愚”有明显的贬义色彩,指“愚蠢,愚笨”;“痴”的感情色彩则接近于今天的“傻”而不同于“笨”,它不是那种令人讨厌、鄙夷的蠢笨,而是一种近乎可爱的傻气,强调的常常主要不是智商低,而是性情上的执着或偏向,王丞相称任育长是“有情痴”(纰漏4),《方正49》:“长史曰:‘人言会稽王痴,真痴。’”《简傲10》:“谢中郎是王蓝田女婿。尝著白纶巾,肩舆径至扬州听事见王,直言曰:‘人言君侯痴,君侯信自痴。’蓝田曰:‘非无此论,但晚令耳。’”都充分反映了这种感情色彩。[269]所以《世》中的这例“愚”不能换成“痴”:
(1)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规箴7)
《百》中的“愚”和“痴”则是等义词,不存在这种感情色彩的差别。“愚”大大多于“痴”,两者的出现次数是118∶25,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口语仍以说“愚”为主,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两者的用法。
表 2
“愚”虽然多达118例,但没有一例是单用的,其中“愚人”就占了94例,还有12例“愚痴”连文;而25例“痴”中,“痴人”只占了4例,单用的却有6例(即上表中“不痴”以下6例)。可见作为一个可以单说的词,“痴”已经取代了“愚”,“愚”则降格成了一个非成词语素。此外“痴倒”一例也值得注意,“痴倒”应是同义连文[270],“倒”即佛经中常见的“倒见”的“倒”,意思是“颠倒的,错误的,不正确的,愚蠢的”[271],这是佛经中的一个新义,“痴”能跟它组合,说明是当时的口语词。下面是个典型的例子:
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皆伤破。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旁人见之,而语之曰:“何不避去?乃住受打,致使头破。”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憍慢恃力,痴无智慧。见我头上无有发毛,谓为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旁人语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为痴也?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致头破,不知逃避。”……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以梨打头破喻)
其中“愚”的组合只有“愚人”和“愚痴”,凡是要用单字表达愚笨义的地方都用“痴”。这个例子说明,统计数据须作分析,仅据统计数据就得出结论有时会背离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