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滟—

4.滟—

(1)秖如诸方说六度万行以为佛法,我道是庄严门、佛事门,非是佛法,乃至持斋、持戒,擎油不滟,道眼不明,尽须抵债,索饭钱有日在。

“擎油不滟/㴸”一语仅见于《临济录》。各本均作“㴸”,只有《天》作“滟”。入矢义高《译注》本作“㴸”,注谓此语出自《大般涅槃经·高贵德王品》,“不㴸”是不漾出、不外溢之意。(第129页)查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原文如下:

(2)譬如世间有诸大众满二十五里,王勅一臣:“持一油钵,经由中过,莫令倾覆,若弃一渧,当断汝命。”复遣一人,拔刀在后,随而怖之。臣受王教,尽心坚持,经历尔所大众之中,虽见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着彼邪欲,当弃所持,命不全济。”是人以是怖因缘故,乃至不弃一渧之油。

其中并未出现“㴸/滟”之类的字眼。实际上“擎油不滟”的直接来源应该是《瑜伽师地论》:

(3)汝于今者,可持如是平满钵油,勿令滟溢,经历如是大众中过,当避其间所有众善及诸最胜歌舞倡伎大等生等。(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二)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八释此经云:“滟溢:以冉反,下与一反。案:滟溢谓器盛物盈满。”可见作“滟”为是。《汉语大词典》“滟”条:

②水盈溢貌。唐白居易《杂兴》诗之二:“澹滟九折池,萦回十余里。”元曾瑞《行香子·叹世》套曲:“月满还亏,杯盈自滟。”③指盈溢。唐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其色潋滟于颜间,其声发而为文章。”

《汉语大字典》“滟”条释作“水满波动貌;光耀貌”,除了“潋滟”连用外,还引了宋杨万里《憩怀古堂》“方池滟窗东,长池横檐西”和明徐复祚《红梨记·发迹》“瑶尊玉琼浆滟,醉倒蓬莱阆苑仙”两例。

今按:两部大型辞书的立目、释义和引例都有问题。《汉语大词典》把单音词“滟”和叠韵联绵词“澹滟”“潋滟”混为一谈,无疑是错误的,白居易诗和刘禹锡文都不应该作为单音词“滟”的书证,只有曾瑞《行香子·叹世》套曲的例子才是正确的书证,而且正是用作“盈溢”义,放在“水盈溢貌”义下显然牛头不对马嘴。上文的引证和曾瑞套曲的例子都证明“滟”可以单用,是“盈溢”的意思,《瑜伽师地论》和《临济录》(《天》本)的例子可以给《汉语大词典》补充绝佳的书证,不但解决了孤例的问题,而且大大提前了此词出现的时代。《汉语大字典》则应该补充“滟”的“盈溢”义项和书证。

“㴸”在CBETA中未检索到他例,《汉语大字典》“㴸”音shǎn,水流迅急貌。《广韵·琰韵》:“㴸,水动貌。”《集韵·琰韵》:“㴸,流貌。”日本古代禅僧均据“㴸”字作释,义不可通,兹不赘引。[39]入矢义高释“不㴸”为不漾出、不外溢,释义虽是,但缺乏依据。

《临济录》中有待辨析的异文还有不少,这是今后做新校注本时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