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矮/低/下[16]

4.高—矮/低/下 [16]

“高—下”是一对表示上下之间距离的量概念,由于视角不同,跟“长—短”形成互补关系,有时又有交叉。其中“高”是古今南北的通用词,变化不大,它的反义词则古今发生过变化。

王力先生(1983)说:

“低”字本是动词,本义是低头。“低”字又写作“氐”,《汉书·食货志》:“封君皆氐首仰给焉。”注:“氐首,犹俯首也。”《汉书》中“低”字既作动词,又作形容词了,也就是说已经开始有了“高低”的意思,如《汉书·食货志》:“其贾氐贱减平者,听民自相互市,以防贵庾者。”但是《汉书》中只讲物价的高低,没有具体事物的高低;“低”字指具体事物的高低,恐怕会更晚,至少要在南北朝以后。(《〈辞书研究〉三十年论文精选》79—80页)

在汉语的历史上,“高”的反义词确实经历过一个从“下”到“低”的替换过程。王凤阳先生(1993)指出:

这种用法的“下”和“高”[构][17]成反义词,如:《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又“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在先秦主要是“高”、“下”对举,“低”只用于低头,不表上下距离小;由于“下”的用法特多,汉以后逐渐用“低”来分出“下”的上下距离小义。“下”和“低”是古今交叉同义词。(928页)

先秦文献中“高”“下”对举和连文常见,如:

(1)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礼记·乐记)

(2)地有高下,天有晦明,民有君臣,国有都鄙,古之制也。(国语·楚语上)

上古除常用“下”外,还用“卑”,《六书故·人一》:“低,卑也。古称高卑,今言高低。”例如:

(3)己丑,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4)办衣裳,审棺椁之厚薄,营丘垄之小大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逸周书·月令解)

不过“卑”没有“下”常用,它的词义核心是“地位低下”,所以在表示一般的“低下”义上,它的地位不能跟“下”相提并论。

在表示“低下”的意思上,“低”是何时取代“下”的呢?王力和王凤阳两位先生都提到大约是在汉代以后,但是未及详论,这里试在两位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再做些考论。

“低(氐)”用作形容词表示“低下”义,确如王力先生所说是始于东汉,除《汉书》的例子外,《论衡》中也有,还出现了“低下”同义连文的用法:

(5)河发昆仑,江起岷山,水力盛多,滂沛之流,浸下益盛,不得广岸低地,不能通流入乎东海。如岸狭地仰,沟洫决泆,散在丘墟矣。(效力)“地仰”是地势高,“低地”就是低洼的地方,跟今天的用法一样。不过“低”在这里还是跟“仰”反义相对。

(6)天运行于地中乎?不则北方之地低下而不平也?如审运行地中,凿地一丈,转见水源,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如北方低下不平,是则九川北注,不得盈满也。……即天高南方,之[18]星亦当高,今视南方之星低下,天复低南方乎?(说日)这里“低下”已经跟“高”相对了。

不过《论衡》常用的还是“下”,“低”只出现4次而已。直到唐以前,“低”的用例一直不多见,如:

(7)甲与乙斗争,甲啮下乙鼻。官吏欲断之,甲称乙自啮落。吏曰:“夫人鼻高耳[19]口低,岂能就啮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啮之。”(《太平广记》卷二六二引《笑林》)

(8)若惧拜扫不知兆域,当筑一堵低墙于左右前后,随为私记耳。(颜氏家训·终制)“低墙”就是今天的“矮墙”,上古则称作“短垣”,如《国语·吴语》“君有短垣而自逾之”[20]

“高低”连文唐以前未见,《汉语大词典》首引唐诗的例子:唐许浑《金陵怀古》诗:“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唐张碧《山居雨霁即事》诗:“断续古祠鸦,高低远村笛。”在《全唐诗》《全唐文》《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敦煌变文等唐代文献中,“高低”十分常见,“高下”则大多用于抽象的意思,可见此时“低”大概已经取代了“下”的“低下”义。

“高低”凝固成词以后,由于高频使用,逐渐发展出一些新的意义和用法,如“高下,优劣”(约始见于晚唐五代)、“深浅轻重;利害得失”、“犹底细”、“好歹”(约始见于元代)等。最值得注意的是还产生了副词用法:一是相当于“不管怎样,无论如何”,如明汤显祖《紫箫记·捧盒》:“今日到十郎书院,见他家青儿,到也眉目干净爱人子,不如明日十郎到我府中,高低把青儿舍与我吧!”二是相当于“到底,终究”,古代文献未见用例,大概是方言用法。[21]

现代方言各地比较一致。“高”除闽语(如厦门、潮州、福州)说“悬”外,其他地方都说“高”,长沙除“高”外还说“上”;“低”也是各地的通用词,此外不少地方还兼说“矮”,闽语(如厦门、潮州、福州、建瓯)说“下”和“矮”。

在表示“人的身高”这一义位上,“高矮”和“长短”有交叉,具体情形大致如下。

在现代方言中,表示个子高,官话区基本上说“高”,江淮官话则兼说“长”;吴语多说“长”,有的地点也“长”“高”兼说,如苏州、温州等;江淮官话、江西客家话以及湘语、西南官话的一些地方也“长”“高”兼说;闽语多说“悬”;赣语多说“猛”[22],或“猛—高”“猛—长”兼说。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说法,如厦门“軂lo」”、西北官话“大”等。[23]表示个子矮则主要有“矮”系(大部分方言),“低”系(晋语、中原官话、兰银官话等),“矬”系(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东北官话、兰银官话等)和“短”系(主要是吴语),还有一些其他说法。[24]

在历史上,“长—高”“短—矮”发生过历时替换。表示人个子矮还有“矬”“侏”等词。下面简要讨论表示身高从“长”到“高”和从“短”到“矮”的演变过程,附带论及“矬”字。

上古指人的身高通常说“长”“短”[25],高个子称为“长人”,矮个子称为“短人”。例如:

(9)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荀子·非相)

(10)长人之异,短人之同。其貌同者也。(墨子·大取)

(11)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楚辞·招魂)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身材高也说“修”“颀”,但不多见。

“高”用于指人的身材高,大概始见于唐,如:

(12)便令重誓:去年漂没之时,更发愿:到陆之日,准己身高,画妙见菩萨十躯、药师佛一躯、观世[音]菩萨一躯。(唐[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

(13)香象于时出母胎,身高力大甚奇哉。(敦煌本《十吉祥讲经文》)

(14)又有蜀僧,名方辩,来谒曰:“善捏塑。”祖正色曰:“试塑看。”方辩不领旨,乃塑祖真,可高七尺,曲尽其妙。(《五灯会元》卷一《六祖慧能大鉴禅师》)

不过上举诸例多用于塑像的场合,或用于动物(大象),用法尚有局限,可见其时这种用法尚处在萌芽阶段。直到元曲中仍只见“身长”,不见“身高”[26],《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成书于明代的朝鲜汉语教科书《训世评话》《朴通事谚解》和明代晚期的《金瓶梅词话》也是如此;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身高”才较为多见,但书中“身长”仍略多于“身高”,《西游记》中“身长”和“身高”都有一些用例,但“身高”只出现在“身高三丈”“身高万丈”的场合,明显属于夸张地强调身材特别高大,跟“身长”可能尚有区别。指人身材的反义复合词“高矮”在清代还没有见到,要到现代作家如俞平伯、老舍等人的作品中才有用例,所以“(身)高”在北方地区取代“(身)长”应该是清代以后的事。

“矮”作为现代汉语表示人个子不高的通用词,大约产生于唐代,[27]《说文新附·矢部》:“矮,短人也。”唐代文献中颇有所见,除用于人外,还可以指事物的低矮。如:

(15)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年进送,……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白居易《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28]

(16)矮马駞鬉,犛牛兽面缨。(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

(17)桧身浑个矮,石面得能。(皮日休《新秋言怀寄鲁望三十韵》)

(18)硬筇杖,矮松床,雪色眉毛一寸长。(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一作禅月大师歌)》)

(19)月夜二更后,有两人。一貌胡,须眉皓而瘦,称山公。一面阔,白须眉长,黑而矮,称毛生。……镜光出而二人失声俯伏。矮者化为龟,胡者化为猿。(《太平广记》卷二三○“王度”条引《异闻集》)

(20)东方虬身长衫短,骨面粗眉,目为“外军校尉”。唐波若矮短,目为“郁屈蜀马”。(《太平广记》卷二五四“张元一”条引《朝野佥载》)

不过唐代只有“短人”[29],而无“矮人”,可见当时表示个子矮的主导词仍是“短”。“矮人”《朱子语类》始见:

(21)后人只是想像说,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卷二十七)

《朱子语类》和《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等宋人书中还把矮个子称为“矮子”(今天许多方言仍这么说):

(22)如矮子看戏相似,见人道好,他也道好。(《朱子语类》卷一一六)

(23)僧问:“如何是和尚深深处?”师曰:“矮子渡深溪。”(《五灯会元》卷六《白云善藏禅师》)

(24)这个说话,唤作“矮子看戏,随人上下”。(《五灯会元》卷十九《五祖法演禅师》)

(25)问:“月不当户时如何?”师云:“矮子骑马。”(《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八《襄州洞山第二代初禅师语录》)

据此可以推断,至迟到南宋“矮”在通语中大概已经取代了“短”。[30]

“矬”是中古产生的一个新词,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东汉服虔)《通俗文》:“侏儒曰矬。”文献用例始见于南北朝,如:

(26)士有貌望朴悴,容观矬陋,声气雌弱,进止质涩。(抱朴子·内篇·行品)“矬陋”又见于姚秦鸠摩罗什的译经。

(27)未见貌丑鉴镜,有悦目之华,体矬照水,发溢群之观。(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净行法门·皇觉辨德门一》)

“矬”的产生虽然略早于“矮”,但是元代以前例子并不多见,不及“矮”通行。《太平广记》卷四九八“裴勋”条引《玉泉子》:“裴勋容貌幺么,而性尤率易。与父垣会饮,垣令飞盏,每属其人,辄自言状。垣付勋曰:‘矬人饶舌,破车饶楔。裴勋千分。’”称矮人为“矬人”。跟“矮”一样,“矬”也可以指事物的低矮,如皮日休等《报恩寺南池联句》:“跁跒松形矮,般跚桧樾矬。”“矮”“矬”对文同义。这应当都是唐代口语的实录。不过“矬人”的称呼在我们的语料库里只检索到两例,还有一例是清代小说《雪月梅传》第二十四回:“俗语云:见矬人不可说矮话。”[31]出现频率远不能跟“矮人/矮子”相比。

元明时期“矬”字时有用例,如:

(28)(安禄山云)这是胡旋舞。(旦云)陛下,这人又矬矮,又会旋舞,留着解闷倒好。(白朴《梧桐雨》楔子)

(29)虎狼丛辨是非,风波海分人我,到如今做哑妆矬。(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

(30)我做聪俊的媒婆,两脚疾走如梭。生得不矮又不矬,人人都来请我。(高明《琵琶记》第十二出)

(31)锣声响处,众人喝采。宋江看时,却是一伙舞“鲍老”的。宋江矮矬,人背后看不见。(《水浒传》第三十二回)

(32)那魔王伸手架住道:“你这般矬矮,我这般高长,你要使拳,我要使刀,使刀就杀了你,也吃人笑,待我放下刀,与你使路拳看。”(《西游记》第二回)

(33)张三蠢胖,只把气吁;李四矮矬,频将脚躧。(《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五回)

(34)娶一个妻叫马氏,生相矬小,面色紫膛,有几点麻。(《型世言》第三十一回)

(35)“郑舍你来,咱这草地里学捽挍。”“咳,那矬汉,你那里抵当的我?”……傍边看捽挍的人们道:“咳,那矬金舍倒了也。”(《朴通事谚解》卷中)[32]

到清代就不多见了。“矬”大概一直是一个北方方言词[33],至今还存留在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东北官话、兰银官话等地[34];而“矮”则是通语词,唐以后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