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51]

10.远—近 [51]

“远”“近”是表示空间或时间距离的一对量概念,现代方言各地一致,只有建瓯“远”说“道记音字”。

历史上,“远”的同义词主要有“遐”,“近”的同义词主要有“迩”,“远近”和“遐迩”是一对同义词。其中“迩—近”发生过历时替换,替换过程在先秦已经完成。“远—近”对称的格局早在战国后期就已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近”替换“迩”也许跟同音词有关。在上古时期,“迩”与“尔”同音(日母,脂部[52],上声),“尔”作为第二人称代词是个高频词,在这个音节中“音义结合度/语义感知度”最高。据周玉秀(2005:114)研究:“甲骨文中尚未出现第二人称代词‘尔’,金文中已有之,《尚书》中出现的频率则渐次增高,除《虞夏书》中未见一例外,《商书》《周书》中都较常见。”“迩”也是一个常用的基本词,虽然出现频率不如“尔”高。根据我们的观察(汪维辉2008),一个音节通常只允许有一个“音义结合度/语义感知度”高的词,如果同时有两个这样的词共用一个音节,就可能引起表意不明晰,在言语交际中产生歧义,这时其中的一个很可能就会退出。“近”(群母,文部,上声)在上古没有严格的同音词,如果不计声调,也只有“仅、瑾、馑、觐、殣、廑、墐、芹、勤、懃、瘽”这几个近音词,它们都不是高频词,不会影响“近”表意的明晰性。所以春秋以后“近”就逐渐替换了“迩”,解决了这个矛盾,使得表示near这样一个基本概念的词有了一个独占的音节,而且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近代浊音清化之后,才有一个同音的基本词“进”跟它形成竞争,但是“进”单说的机会并不太多,所以“近”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上古早期文献中“远”常与“迩”连文或对举[53],如:

(1)食哉惟时!柔远能迩[54],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今文尚书·尧典)

(2)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皋陶谟)

(3)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盘庚上)

(4)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诗经·邶风·谷风)

(5)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

(6)戚戚兄弟,莫远具尔。(诗经·大雅·行苇)陈奂《诗毛氏传疏》:“尔,古迩字,‘莫远具尔’,与‘不远伊迩’句法一例。”可从。

(7)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易·震·彖辞)

“远”与“近”连文或对举的例子则出现较晚,《今文尚书》和《诗经》中均未见,《周易》中有3例,但都在成书较晚的《系辞》部分[55]

(8)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易·系辞上传)

(9)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又《系辞下传》)

(10)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同上)

战国以后“远近”连文历代常见,此不赘述。

“近远”连文则始见于《韩非子·难三》:“士之用不在近远,而俳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则近优而远士,而以为治,非其难者也。”但先秦文献中仅此一见而已。汉代以后,历代都不乏用例,除了跟“远近”相同的“近处和远处”和“谓远近的程度”这两种意义外,还发展出了另外几种用法:一是指亲近或疏远的人。如《汉书·公孙弘传》:“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杀主父偃,徙董仲舒胶西,皆弘力也。”二是用作偏义复词,指远。如元无名氏《替杀妻》楔子:“不多近远有个员外,待要结义小人做兄弟。”元无名氏 《千里独行》楔子:“[张虎云:]张飞言道,曹丞相军马,偌近远来到这里,人困马乏,他要今晚夜间,领兵来偷营劫寨。”[56]但是“近远”的出现频率远不能跟“远近”相比,所以主流形式仍是“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