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源生地及其扩散

4.“月亮”的源生地及其扩散

“月亮”很可能是一个“长江型词”。因为从共时分布来看,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浙江的江淮官话区和北部吴语区是“月亮”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其中江苏涟水、盱眙、灌云、南通、泰兴、射阳、宝应、江都、句容(以上江淮官话)和常州、金坛、溧阳、通州、常熟、靖江(吴)、江阴、宜兴、丹阳、张家港(以上吴语)还分布着“亮月”,《解释地图》“地图 2-1 月亮:综合地图”说:“‘亮月’(C系)主要分布在江苏,其分布区域被‘月亮’所包围,且和‘月亮’并用的地点较多。由此可以推测,‘亮月’是‘月亮’基于某种原因发生语素倒位而生成的。如果这种推测成立的话,那么江淮地区起初应该是‘月亮’集中分布的区域。”(66页)可见“亮月”是“月亮”的后起形式,也就是说,在“月亮”的源生地,它又发生了新的变异。这样的密集分布以及新兴变异形式的存在,表明江淮官话区应该是“月亮”这一形式最初产生的地区。随着明初江淮官话地位的提高,它向北向西扩散到广大的官话区(其中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的部分地点尚未被“月亮”覆盖,仍说“月明”),向南则扩散到北部吴语,但是再往南的大片南方地区包括南部吴语、赣语、徽语、湘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平话、土话等仍然密集地分布着南方固有词“月光”,尚未受到“月亮”的覆盖。从历史文献看,元曲中表示{月亮}的“月明”常见,《原本老乞大》管{月亮}叫“月明”,表明在当时“月明”是北方地区称呼{月亮}的通用词;而“月亮”的早期用例则主要出现在冯梦龙、温璜、凌蒙初、汤显祖的作品和《金瓶梅词话》中,《西游记》也有疑似的例子(见上文),由于例子太少,还不易对其源生地遽下判断。不过冯梦龙是苏州人,温璜和凌蒙初都是乌程(今属浙江湖州市)人,《西游记》所反映的是江淮官话,这些都是今天“月亮”密集分布的地区。汤显祖是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今属赣语区,{月亮}称“月光”,不过汤显祖曾较长时间在南京和浙江遂昌做官,他对这一带的方言应该是熟悉的。因此,虽然汤显祖作品和《金瓶梅词话》中用到“月亮”的原因尚待进一步探究,但是这些有限的早期用例与今天方言的分布无疑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这应该不是出于偶然。

综上所述,很可能历史上表{月亮}的“月明”“月光”“月亮”三词之间存在如下的演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