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轻—重

9.轻—重

这是表示重量概念的一对反义形容词。“轻”和“重”属于最古老的基本词,“轻重”连文起源也很早,如:

(1)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书·吕刑)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重轻”反义连文则要到汉代才出现,而且唐以前用例罕见,如:

(3)丧服称亲疏以为重轻,亲者重,疏者轻。(西汉贾谊《新书·六术》)

(4)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犹彼人,殆失事之重轻。(东汉桓谭《新论·见徵》)

(5)灾有重轻,罪福厚薄,年地既异,推移不同。(《太平经》卷一至十七)

唐以后例子虽有增加,但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材料中,口语用例并不多,如:

(6)窃虑斩决之间,重轻有失;伤杀之际,故误难明。(五代杜光庭《马尚书本命醮词》)

(7)言意先后,各有重轻。(《朱子语类》卷五十二)

可见“轻重”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动摇的主导形式,“重轻”则处于很次要的地位。

“轻”的问题比较简单,现代方言各地一致,古代也没有什么变化,而且几乎没有同义词。“重”各地方言也基本一致,不过北方官话区(如北京、济南、西安、太原等)还说“沉”。下面着重讨论“沉”和“重”的关系。

“沉”[49]有“重”义,可能是从“沉下去;往下沉”义引申而来,因为只有分量重的东西才会往下沉,所谓“沉甸甸”,正是描摹的这种感觉。早期医籍中多见“脉沉”的说法,跟“(脉)浮”相对,“沉”是“沉滞;迟重”的意思。“沉重”和“轻浮”这样的双音词也可以证明“沉”与“重”、“浮”与“轻”在意义上是相通的。“重”和“沉”在多个义项上同义,如“稳重;沉稳”“沉滞;迟重”“感觉沉重”“指程度深”等,所以“沉”和“重”在表示“重量大”义上形成同义关系是很自然的。不过“沉”用作“重”义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词义上,“沉”义域小,一般多用于可用手拿或搬动的物件,重量很大的物体(如成吨的东西)一般不说“沉”,而“重”没有这样的限制;在入句功能上,“沉”一般只用作谓语(东西沉/很沉/太沉/多沉/沉不沉/沉得不得了),不能进入“数量词+沉”和“沉+数量词”结构;在反义词的构成上,与“轻”并提或对举时一般还是用“重”而不大用“沉”,双音词有“轻重”而无“轻沉”;在语体风格上,“沉”一般只用于口语,很少进入正规的书面语。所以“沉”只是作为“重”的一个口语同义词存在于北方官话区,不会动摇“重”的基本词地位。

《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沉”字条“分量重”义下所引的始见书证都是《文心雕龙·风骨》:“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其实元代以前这样的例子并不容易见到,“沉”字在文献中较多地出现是在元以后,如:

(8)公吏人排列两边,不由我心惊胆战。怎推这铁锁沉枷,麻捶撒子?受尽熬煎。(《小孙屠》第十一出)

(9)这骨匣一回价又轻,一回价又觉还沉。莫不是亲母显威灵,娘相扶相随,相佑到帝京?(又第十四出)

(10)只见一条沉铁索当前面,两束粗荆棍在边厢。那里有这般样稀奇物?(高文秀《谇范叔》第二折)

(11)恰似悒悒的锥挑太阳,忽忽的火燎胸膛。身沉体重难回项,口干舌涩,声重言狂。(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

(12)空荡荡那讨一餐?薄怯怯衣裳蓝缕。沉点点铁锁铜枷,软揣揣婆娘妇女。(李行甫《灰栏记》第三折)“沉点点”即“沉甸甸”,元曲中习见。

(13)衣紫袍,居黄阁,九鼎沉似许由瓢,甘美无味教人笑。(刘时中《醉扶归·赋粉团儿》)

(14)怎当他,风月担儿沉。……沉点点,冷丁丁,铁套杆磨儿不甚轻。(刘庭信《朝天子·赴约》)

(15)一个拳沉脚重谨当先,俺哥哥身轻体健能挪展。(无名氏《独角牛》第四折)

可见“沉”在北方口语中通行开来应该是元代以后的事。

“沉重”连文始见于汉代,最初并非指“分量重”,而是指人稳重、沉静庄重,如:

(16)吕望之徒,白首乃显;百里奚之知,明于黄发:深为国谋,因为王辅,皆夫沉重难进之人也。(论衡·状留)

(17)人之性……安舒沉重者,患在后时;好古守经者,患在不变。(《意林》引汉仲长统《昌言》)

或者指感觉沉重,如:

(18)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指“分量重”的用法出现较晚,大概要到唐代才见到[50],如:

(19)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和浙西李大夫作]》)这是用石头的沉重来比喻乐曲声的低沉厚重。

(20)忽一日,垂钓于大涯硖,竟日无所得。将及日晏,忽引其独茧,颇讶沉重。迤逦挽之,获一铜佛像。(《太平广记》卷一○一“渭滨钓者”条引《玉堂闲话》)

(21)俄闻柏林中,有一大汉,应声甚伟。须臾回顾,有物如大枯树而趋,举足甚沉重,相去百余步。(《太平广记》卷三七二“卢涵”条引《传奇》)

“沉重”沿用至现代汉语,不过多用于书面语,而且常用作比喻义,如心情沉重,病势沉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