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没[31]

3.勿—没 [31]

(1)复云:“此日法筵为一大事故,更有问话者么?速致问来!你才开口,早勿交涉也。……”

(2)大德,到者里,学人着力处不通风,石火电光即过了也。学人若眼定动,即没交涉,拟心即差,动念即乖。有人解者,不离目前。

“勿交涉”是唐代口语,即今语“没关系”,指没有关联。《临济录》中一作“勿交涉”,一作“没交涉”,作“勿”应是原貌,作“没”则是宋人所改。《祖堂集》“勿交涉”9见,无“没交涉”。[32]《临济录》中“没有”的“没”除例(2)外都写作“勿”,共5见,其余几例详引如下:

(3)约山僧见处,勿嫌底法[33]

(4)即今与么驰求底,你还识渠么?活拨拨地,秖是勿根株,拥不聚,拨不散,求着即转远,不求还在目前。

(5)是什么解说法听法?是你目前历历底、勿一个形段孤明,是这个解说法听法。

最后一例《大正藏》本如此,《天》本则作“是你目前历历底物一段孤明”,《景德传灯录》作“是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衣川贤次(2012)认为《天》本作“物”是“勿”之误,“勿”是“无”的意思,读作“历历底物”是一种误解。(第296页)入矢义高《译注》本作“勿”,认为“勿”与“没”一样,是表示“没有”意思的俗语。(第38页)这些意见都是正确的。所谓“勿一个形段”(或省略“一个”作“勿形段”),是说灵魂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段”。

《临济录》中“没”字7见,除上举例(2)“没交涉”及“黑没窣”一例外,其余5例都是“沉没”义,如“东涌西没,南涌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可见“勿”“没”两字分工明确,绝不相混,作“没交涉”一定是宋人所改。

关于这个“勿”字,前辈学者多有论述,下面是笔者看到的一些资料。

吕叔湘《论毋与勿》说:“今世通语,言无为没。没之《切韵》音为muət,显然不出于无,而出于勿(*mi̯uət>muət,比较*pi̯uət>puət)。此字作没,始自唐人,如:……[34]而与此同时亦多作勿,如:轮王千个子,巷伯勿孙儿。(释元康诗,全唐诗卷869)我居山,勿人识,白云中,常寂寂。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勿黄金。(寒山24)独向云泉更勿人。(拾得28)《传灯录》中尤以作勿为常,如:郎当屋舍勿人修。(11.10)勿奈船何,打破戽斗。(11.3)问鲁祖面壁意作么生?—勿交涉。(12.17)汝见橛柴大小?—勿量大。(14.2)遮勿毛驴!(24.8)”[35]吕先生1954年11月8日又写了一条【补记】:“汉魏人谓死为‘物故’,自来注家不一其说。师古(《汉书》,《苏武传》注)云,‘言其同于鬼物而故也;一说不欲斥言,但云其所服用之物皆已故耳。’而裴氏父子(《蜀志》,《刘璋传》注;《史记》,《张丞相列传》集解)皆引魏高堂隆说,‘物,无也;故,事也;言无复所能于事也。’隆说又引见《通典》卷八三,云‘闻之先师’云云。诸说长短与本篇无涉,可注意者,‘物,无也’之训释,若非同音相诂,实不易设想其意义上有何联系。疑有无义之‘无’作‘勿’音,汉魏间已然。又《晋书·吕光载记》,‘且其兄弟内相离间,可乘之机勿过今也,’亦以‘勿’作‘无’用,修《晋书》者谅有所本,当亦出于唐以前也。”(以上见《吕叔湘文集》第二卷第85、102页)

寒山诗:“世人何事可吁嗟,苦乐交煎勿底涯。”项楚注:“‘勿’即无之义,《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郑笺:‘勿,犹无也。’……[36]凡‘勿’皆无之义,吴语如此也。”(项楚《寒山诗注》第527—528页,中华书局2000年)

太田辰夫《〈祖堂集〉语法概说》指出:“‘勿’在古代汉语里为禁止副词,《祖堂集》里也用作‘没有’义,恐为方言。”(《汉语史通考》中译本第137页)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几点推论:1)“勿”是“无”语音弱化(促音化)形式的记音字;[37]2)“勿”比“没”早,写作“勿”可能早于唐代,而写作“没”则始见于唐代;3)在禅宗文献(包括禅僧诗)里,通常都写作“勿”,很少写作“没”;[38]4)“方言”说不为无理,敦煌变文中都写作“没”(三四见),没有写作“勿”的,可见在唐代虽然“勿”“没”并用,但是很可能在不同的方言区写成不同的字(因为口语中读音不同),“勿”或许是南方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