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型学比较

三、类型学比较

我们初步调查了藏语、英语、德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刚果语(Kongo)和瑞典语,结果表明:由一对反义语素构成并列式双音名词作为上位词来表量,目前所知仅见于汉语。这应该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跟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这些语言通常采用无标记词形态变化的方式构成相应的名词,如英语:length,height,width,breadth,depth,thickness,weight,或者用其他词或短语表达,如:size,distance,density/spacing,how many/how much,big or small,far and near。日语基本上也是采用无标记词形态变化的方式,即“无标记形容词词干+さ”组成一个名词,如:大きさ(大小)、长さ(长度)、高さ(高度)、ひろさ(宽度)、ふかさ(深度)、厚さ/厚み(厚度)、太さ/細かさ(粗细),少数还采用汉语借词,如:こぅてぃ(高低),けいじゅう/けいちょう(轻重),えんきん(远近)[57],或者用短语表达,如:重いと轻い,远いか近いか[58],まばら(疎)なこと と すきま(隙间)のないこと[59]。韩语也多是用无标记形容词的变化来构成名词,如:크기(大小)、길이(长度)、높이(高度)、깊이(深度)、두께(厚度)、무게(重量),虽然不像日语那样统一用“さ”尾,但同样是从无标记表量形容词变化而来的,和汉语不同。此外,韩语除了“宽窄”只用固有词“폭,너비”之外,其余全部同时有汉语借词:다소(多少)、대소(大小)、장단(长短)、고저(高低)、심천(深浅)、후박(厚薄)、조세(粗細)、경중(轻重)、원근(远近)。

汉语之所以采用“两个反义语素相加构成并列式双音名词”这种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构词方式,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点:

一是汉语的单音节性,即“音节—语素”的对应性,反映到文字上,就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一个语素”[60]。这应该是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汉语最本质的特点。

二是汉语构成双音词的灵活性和“反义并列式双音合成词”这一强势构词方式的影响。在汉语的并列式双音合成词中,由反义语素构成的词数量巨大,是一种能产的构词格式,而且两个反义语素一旦组合成一个双音词,词义往往会发生转化,例子比比皆是,此不赘。

三是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因此它不可能像英语那样,在无标记词上通过形态变化以改变词性和词义(如long-length)。

主要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编 1995 《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语文出版社。

曹志耘主编 2008 《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商务印书馆。

黄长著编著 2000 《各国语言手册》(修订增补版),重庆出版社。

黄 晖 1990 《论衡校释》,中华书局。

李荣主编 2002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全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韩]李瑢默编著 2001 《中国语辞典》(第三版),(韩国)民众书林。

陆谷孙主编 1993 《英汉大词典》(缩印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罗竹风主编 1990—1993 《汉语大词典》(12卷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吕叔湘主编 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裘锡圭 1985/1994 《释殷墟甲骨文里的“远”“”(迩)及有关诸字》,《古文字研究》第12辑,中华书局1985年/收入《裘锡圭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尚水清主编 1996 《新日汉词典》,(中国)商务印书馆·(日本)小学馆。

汪维辉 2003/2007 《从汉语史看“多”“少”直接修饰名词问题》,《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八辑,商务印书馆;又收入《汉语词汇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汪维辉 2006 《论词的时代性和地域性》,《语言研究》第26卷第2期(2006年6月)。

汪维辉 2007 《〈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汪维辉 2008 《关于基本词汇的稳固性及其演变原因的几点思考》,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汉语历史词汇与语义演变研讨会”(2008.8.24.-26.)提交论文。

汪维辉 2009 《“遐-迩”与“远-近”》,《语言研究》第29卷第2期(2009年4月)。

王 力 1983 《字典问题杂谈》,《辞书研究》第2期。又收入《〈辞书研究〉三十年论文精选》,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王凤阳 1993 《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

王盛婷 2006 《汉语八组反义词聚合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

徐中舒主编 1993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

杨伯峻 1956/1984/1998 《从上古汉语几组同义词的考察试探在词汇方面古今分合现象的规律》,《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又收入《杨伯峻学术论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又载《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2005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

周玉秀 2005 《〈逸周书〉的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中华书局。

朱彰年 薛恭穆 汪维辉 周志锋编 1996 《宁波方言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附记】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友生史文磊博士、徐世梁博士、姚伟嘉博士、高玉蕾博士、朴贞宣博士(韩国籍)等或提供资料,或提出建议,助益甚多。在本项目2008年5月北京会议和2009年7月巴黎会议上,冯胜利、姚振武、何莫邪、曹广顺等先生提出过有益的建议。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修改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特别是指正了原稿中的三个具体错误。笔者在此统致谢忱。文中如有错误,概由作者本人负责。

(原载徐丹主编《量与复数的研究——中国境内语言的跨时空考察》,商务印书馆2010年)

【注释】

[1]本节除特别指明者外都是就现代汉语普通话而言。

[2]友生史文磊博士告诉笔者:在他的方言(山东东部)里,还可以有一个格式“多么+正反并列”。“大小、长短、宽窄、深浅、厚薄、粗细”都能说,表示“多~”的意思;剩下的,“多少、轻重、远近”不说,也不大说“高矮/低”,而说“多么高下”。

[3]冯胜利先生提醒笔者:北京口语可以说“多多(duóduō)”。友生高玉蕾博士也指出,口语可以问“有多多”。笔者在此向他们致谢。

[4]承史文磊博士函告:现在网上也有人说“粗+数量词”的,譬如:(1)“宝黛石”,高几十米,粗十几米,高高耸立在永兴湖的西山上。(http://www.wangchao.net.cn/bbsdetail_618998.html)(2)二号实验舱,粗十五米,长一百零二米,是中国需要在太空中进行的所有实验的场地。(http://www.ffzw.net/files/article/html/13/13880/1801803.html)维辉按,这可能是一种新的变化。

[5]史文磊博士函告:“粗度”也偶尔有说的,但一般只在专业领域,如:不同粗度的科隆竹柳原种苗。(http://www.zhuliucyh.com/html/redianxinwen/zhuliubaodao/5963.html)

[6]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下同。

[7]参看《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159“多”条,《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511页。

[8]朱彰年、薛恭穆、汪维辉、周志锋编《宁波方言词典》307页。

[9]《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五卷5287页。

[10]下面讨论的各组词也一样。

[11]除“寡”和“少”外,上古汉语还有“罕”“鲜”“希”三个同义词,不过地位都不能跟“寡”和“少”相比,所以这里从略,可参看杨伯峻(1956)对罕、寡、鲜、希、少五个字的分析。

[12]参看汪维辉(2003/2007)。

[13]详参《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160“小”条及163“‘细’的词义”条。

[14]现代方言不说“长”的只有江西境内的宜春、萍乡、崇仁、金溪、资溪、南城、南康、于都、瑞金、会昌等少数地方。参看《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166“‘长’的词义”条。

[15]一本作“脩”。

[16]参看王凤阳(1993)“下 低 短”条,927—928页。

[17]原文脱“构”字。

[18]黄晖《论衡校释》云:“之”上脱“南方”二字,遂使此文失其读。“即天高南方”,承上文“天高南方下北方”为文。“南方之星亦当高”,与下“今视南方之星低下”反正相承。是其证。(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92页)

[19]当作“而”。

[20]参看王凤阳(1993)“下 低 短”条,928页。

[21]参看《汉语大词典》“高低”条。

[22]如南昌maŋ。通常写作“躼”。

[23]详参《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164“高(指身高)”条及166“‘长’的词义”条。

[24]详参《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165“矮(指身高)”条。

[25]参看王凤阳(1993)“下 低 短”条,928页。

[26]仅见一例“身高”,但系用于狗:又一日,西戎国贡进神獒。是一只狗,身高四尺者,其名为獒。(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

[27][增补]真大成《谈当前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四个问题》云:“矮”并不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新词,至晚三国时即已出现,只是书写形式不作“矮”。《广雅·释诂二》:“㾨,短也。”王念孙疏证:“‘㾨’即今‘矮’字也。《玉篇》音於绮、於解二切。《释言篇》云:‘㾨,痤也。’”又《释言》:“㾨,痤也。”王念孙疏证:“‘矬’與‘痤’通。”《集韵·蠏韵》倚蟹切:“矮,矬也。或作㾨、躷。”高丽藏本南朝陈真谛译《佛阿毗昙经出家相品》卷下:“尔时比丘度短人出家受具足戒,时人诃怪:‘云何是等比丘度短人出家受具足戒?’”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及宫内省图书寮本作“㾨”,其中资、碛、普、南、宫本在“㾨”下有小字夹注“乙买”,实为“㾨”之音切。(综合《中华大藏经》、《大正藏》校勘记。)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佛阿毗昙经》音义“㾨人”条:“於解反,《广雅》:‘㾨,矬也。’”则玄应所见本亦作“㾨”。玄应是初唐人,去真谛不远,极可能真谛译经时即用“㾨”。(“汉语常用词历时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15年9月·清华大学)今按,真说甚是,本文的误说应予纠正。

[28]按,《旧唐书·阳城传》载:“道州地产民多矮,每年常配乡户,竟以其男号为‘矮奴’。”

[29]唐徐坚编《初学记》卷十九“人部下”有“长人”门和“短人”门。又如《太平广记》卷三六八“居延部落主”条引《玄怪录》:“于是长人吞短人,肥人吞瘦人,相吞残两人。”

[30]宋代以后称矮人为“短人”已经完全不见了,只有“矮子”和“矮人”。

[31]同样的俗语,在《续红楼梦》里写作“当着矬子不说短话”(第十回),但是在《红楼梦》里却写成“当着矮人别说短话”(第四十六回)。这应该是方言的差别。

[32]清代的《朴通事新释》这三个“矬”字相沿未改。

[33]如《朱子语类》只有“矮”,没有“矬”,《山歌》虽有“矬”字,但均非用作“矮”义。《型世言》中有两例“矬小”,大概未必是用的当时吴语,待考。

[34]现代作家有时还用到它,如萧军《初秋的风》二:“他的个子矬得太不成样子了!”郭小川《春歌》之一:“看,万丈峰峦,千丈高坡,在我们的脚下无不变得低矬。”(转引自《汉语大词典》)后一例显然是为了押韵。

[35]下面的描述参考了王盛婷(2007)。

[36]参看《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169“宽”条、170“窄”条及《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480—481页。

[37]参看《汉语大词典》“深浅”条。

[38]《汉语大词典》“浅深”条列了两个义项,第二义是“深厚”,仅引一例:宋苏舜钦《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自尔家事细微,必为赒给,使举族免于流转,得专孝思,其为惠浅深,以此可见。”“为惠浅深”即为惠之浅与深,还是字面义,释作“深厚”恐未当。

[39]参看《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167“厚”条。

[40]参看《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167“薄”条。有些方言著作记作“消”,承匿名审稿人指出:“其实用‘消’字不妥。用此词的方言若分尖团,此词都念团音,不念尖音。无锡苏州一带吴语分尖团,此词不能念尖音‘消’。有不少学者用‘枵’,至少语音上是同音的。”笔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指教。

[41]明代的《挂枝儿·磨子》有这样一例:“两片磨儿天成就。当初只道你是个老石头,到如今日久分薄厚。只因你无齿,人前把你修。断一断明白也,依旧和你走。”这在唐以后的口语性文献中实属罕见,显然是为了押韵而倒“厚薄”为“薄厚”。

[42]详参《汉语大词典》“厚薄”条。

[43]参看《汉语方言多图集·词汇卷》161“粗”条。

[44]参看《汉语方言多图集·词汇卷》162“细”条。

[45]又作“麤”,本文一律写作“粗”。

[46]《汉语大词典》把此例作为“犹大”义的始见例,而在“条形物的横剖面较大,与细相对”义下则首引唐皮日休《新秋即事》诗之二:“秋期净扫云根瘦,山信回缄乳管粗。”以及前蜀贯休《送僧入石霜》诗:“撩舍新罗瘦,炉烟榾柮粗。”

[47]“粗细”连文始见于《太平经·有过死谪作河梁诫第一百八十八》:“各自有师,不可无本末,不成,皆食天仓,衣司农,寒温易服,亦阳尊阴卑,粗细靡物金银彩帛珠玉之宝,各令平均,无有横赐,但为有功者耳。”是指粗糙和精细。

[48]参看汪维辉《〈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第一章第二节。

[49]古作“沈”,本文一律写作“沉”。

[50]《汉语大词典》首引《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看你气色这般光彩,行李又这般沉重,多分有些钱钞。”恐怕太晚了。

[51]详参汪维辉(2009)。

[52]或归入“支”部。

[53]远、迩对举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裘锡圭先生(1985/1994)举例如下:(1)王其田远,湄日亡灾。(2)其迩田,湄日亡灾。(《小屯南地甲骨》3759)(3)于远。(4)在迩。(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下42·8)裘先生指出:这两对卜辞“都以‘(迩)’与‘远’为对文”,“‘远’和‘’可能分别指离王都较远和较近的。‘王其田远’和‘其(迩)田’,当是占卜王应在远处还是在近处田猎的对贞之辞”。(《裘锡圭自选集》第9页)为便于印刷,上面所引的甲骨文都改写成通用字体,原字形请参看裘文。

[54]按,“柔远能迩”《今文尚书》中3见(另2例见于《顾命》和《文侯之命》),又见于《诗经·大雅·民劳》。裘锡圭先生(1985/1994)认为是“周代成语”(见注释⑩,《自选集》第14页)。

[55]一般认为《周易·系辞》的“基本部分是战国中期的作品,著作年代在老子以后,惠子、庄子以前”。参看周振甫《周易译注·前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7—19页。

[56]据《汉语大词典》“近远”条。

[57]这样的音读词在口语中实际上是不用的。

[58]直译为:或远或近。

[59]直译为:疏阔处和没有缝隙的地方。两方都是用的名词,与重いと轻い不一样。这样的说法可以用来解释汉语词“疏密、远近”,但是在日语口语中是不说的。

[60]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有少数例外,但是这些例外不足以影响汉语汉字的这一本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