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相关制度
《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涉及面广,专业要求高,绝不是少数几个编审人员所能够胜任的,必须依靠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广大读者来共襄盛举。“互动化”是当代辞书发展的新动向之一。“在线修订”应该是开放式的,人人都可以参与。辞书中存在的问题通常都是读者在使用中发现的,读者的需求又是修订的原动力,因此只有让大家都来关心和参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才能使之逐步臻于完善。在动员社会力量来编纂和修订辞书方面,早有《牛津英语词典》和《日本国语大辞典》的成功先例可供我们借鉴。[8]
现有的《汉语大词典》光盘版是修订的基础,可以先把它放到网上,只要对其中的任何问题(包括立目、释义、引例等等)有修订意见,都可以用电邮发给管理处。专职编审人员负责收集这些邮件并进行初审,能够直接解决的简单问题(如校对错误和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就由管理处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请专家审读,必要时可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会审”;最后经审稿委员会确认,修订稿才能正式进入在线版。对于提供修订意见的撰稿人和审稿专家要给予奖励,包括支付报酬和修订者署名,署名可以培养和提高参与者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同时也意味着责任。总之,要通过一系列严格而有效的程序来保证修订的质量。
只有采取在线动态修订的方式,才能使《汉语大词典》与时俱进,永远保持其权威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以上只是笔者的大胆建议和初步设想,真要付诸实施,当然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专门研究。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是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学术和出版机构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抓住时代机遇,及早启动在线《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工作,在新型辞书建设方面赶上世界潮流。我们期盼着这样的一天早日到来:用手机上网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同时也能把自己的意见随时随地传递给编纂者。
参考文献
Andrew Taylor撰 徐海译 2000 《香港地区辞书事业的成就与前景》,《辞书研究》第1期。
陈 可 2008 《Dict.CN在线词典评述》,《科技信息(学术研究)》第2期。
邓福禄 2011 《新版〈汉语大字典〉释义指瑕》,《语言科学》第3期。
金丽萍 2001 《试析电子版百科全书能否取代印刷版百科全书》,《辞书研究》第3期。
刘 明 2006 《打造大而全的免费在线汉语词典》,《信息技术教育》第4期。
潘 钧 2008 《日本辞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馥芳 2004 《当代语言学与词典创新》,上海辞书出版社。
俞 剑 1996 《新词典新观念—关于网络词典的思考》,《辞书研究》第6期。
曾方本 2004 《电子词典新理念》,《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第1期。
张锦文 2001 《英语在线词典特点浅探》,《辞书研究》第5期。
张 龙 陈源源 2012 《新版〈汉语大字典〉冫部疏误补正》,《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第13卷第6期。
张秋秋 2007 《论在线词典与纸质词典》,《科教文汇》2007年10月(中旬刊)。
章宜华 黄建华 1996 《电子词典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辞书研究》第6期。
朱 城 2012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义项的概括性问题》,《江苏大学学报》第2期。
周志锋 2011 《评第二版〈汉语大字典〉》,《宁波大学学报》第3期。
【作者附记】本文初稿为在“中国辞书高层论坛—《辞书研究》创刊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2009年10月·杭州)上的发言,此次正式发表做了较大的修订。感谢友生姚伟嘉博士和赵川兵博士提供网络信息。
(原载《宁波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注释】
[1]综合《新民晚报》2012年12月11日、《西安日报》2012年12月11日、《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12月14日等报道及网上消息。
[2]《新闻晚报》2013年3月17日B03版杨美萍《〈时代〉周刊的网络困境:读者流失严重 遭大东家抛弃》。
[3]转引自陈可(2008)。
[4]《印刷技术》2012年第13期报道:《〈牛津英语大词典〉将停止发售纸质版》。
[5]周志锋(2011)指出了“老遗留问题”“新产生问题”和“未能全面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三个问题。另可参看邓福禄(2011),朱城(2012),张龙、陈源源(2012)等。
[6]《日本における辞典の历史》(改订版,1969)《后记》。转引自潘钧(2008)第54页。
[7]上田万年1889年2月在日本东洋学会上的演讲《关于编纂日本大辞书》,转引自潘钧(2008)第34页。
[8]潘钧(2008)《〈日本国语大辞典〉的诞生》一文说:“2002年5月《日本国语大辞典》网络版问世,还成立了‘日本国语大辞典友の会’,旨在呼唤和动员社会力量,尝试在网上呼吁搜集用例,这在日本辞书编纂史上堪称一大进步。在动员社会力量这一点上,《日本国语大辞典》比OED(《牛津英语辞典》)晚了2个世纪,但毕竟迈出了一步。”(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