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闻”和“嗅”的先后

3.3 “闻”和“嗅”的先后

3.3.1 南方方言中的“闻”

在南方方言中,“闻”分布得最集中的是广东粤语及其周边地区。

乍看《图122》,这个“闻”的分布区和北方的“闻”分布区被“嗅1、2”隔开,因此构成“ABA”分布,说明“闻”早于“嗅1、2”。

不过,如果仔细看《图122》,我们就可以发现湖南省大概是“闻”进入广西和广东的通道。有些地点并用“嗅1-a”和“闻”,如岳阳市、湘阴、南县,也有个别地点并用“嗅2-a”和“闻”,如长沙县、凤凰,说明“闻”进入湖南省的过程正在进行。[56]

据此我们认为粤语及其周边地区的“闻”是从北方通过湖南引进的。从这个观点来看,广东西部的粤语茂名方言和电白方言的“嗅1-a”具有重大词汇史意义。这两个点的“嗅1-a”应该是残余,可视为现在用“闻”的粤语原先以“嗅1-a”表示“闻”的有力证据。

3.3.2 南方方言中“闻”和“嗅1、2”的先后

吴语的部分方言和湘语的少数方言中的“闻”基本上都可以理解为北方方言“闻”的延伸,因为这些方言大致上紧挨着北方方言。

总之,在南方方言中,“嗅1、2”应该早于“闻”。[57] 换言之,现在用“闻”表示“用鼻子闻”的南方方言中曾发生了“闻”取代“嗅1、2”的词汇演变。

3.3.3 北方方言中的“嗅1香仲切”和“嗅2许救切

“闻”北方方言一般都说“闻”。不过,我们可以发现也有“嗅1”和“嗅2”的零星分布。

3.3.3.1 嗅1香仲切

秋谷裕幸、邢向东(2010:108)曾讨论过晋语方言中的“嗅1香仲切”:

个别晋语方言中存在用“嗅”来表示“用鼻子闻”的现象。例如平遥:嗅⊂ɕyŋ用鼻子闻;神木:嗅(狗)闻ɕyɣ~⊃;文水:嗅⊂ɕyəŋ紧紧跟着。神木话把紧跟着、缠着某人叫“嗅上了”,其中的意义应是“(狗)闻”的引申义。文水的“紧紧跟着”应该也是同一类的引申义。另外,大包片山阴话也有“嗅”[ɕyə~⊃](白读音)字。杨增武(1990:19)的同音字汇没有说明它的词义,但我们向当地人核实过山阴的“嗅”确实表示“用鼻子闻”。这些“嗅”的读音与《集韵·送韵》“香仲切”对应。

在北方方言当中晋语应该是存古性较强的方言。在晋语中保存着旧词“嗅1”的残余是可以理解的。“闻”和晋语、南方方言的“嗅1”构成很明显的“A嗅1BA嗅1”分布。这是“嗅1”早于“闻”的另外一个重要证据。

此外,江淮官话安徽桐城、枞阳方言也用“嗅1”。这两个方言中的“嗅1”既有可能是旧词的遗存,也有可能是从邻近的赣语中引进的。

3.3.3.2 嗅2许救切

江苏扬州“用鼻子吸气”说“嗅”[ɕiəɯ5]。在这个方言里,“嗅”还表示“用嘴吮吸”,大概是从“用鼻子吸气”义来的。南京方言的“嗅”[ɕiəɯ5]则表示“吸(液体或气体)”,同扬州的“用嘴吮吸”。参看《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第4851页。可见,这一带的方言中发生了“用鼻子闻→用鼻子吸气[58]→用嘴吮吸”的词义演变,是“嗅2”的变形保存。[59] 广西龙州方言“闻”说“嗍”。“嗍”的本义是“吮吸”,可见,在这个方言中发生了相反方向的词义演变“用嘴吮吸→用鼻子闻”,可作为参考。

3.3.4 小结

综上所述,在南方方言也好,北方方言也好,“嗅”都早于“闻”,换言之,现在用“闻”表示“用鼻子闻”的方言中曾发生过“闻”取代“嗅”的词汇演变。

这一观察合乎文献方面的证据。表示“用鼻子闻”的“闻”在元代以后才比较常见。在此之前,一般说“嗅”。参上文2.2.2。只是,文献上的“嗅”尤其是晚期文献上的“嗅”难以知道是“嗅1”还是“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