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语体和语体语法是近年来汉语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如胡明扬1993,陶红印1999、2004,潘文2006,方梅2007,陶红印、刘娅琼2010a、2010b,张伯江 2007、2012,冯胜利2010、2011a、2011b、2012、2013,等等)。[1]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唐松波(1961:15)就对语体问题作过精要的论述:“语体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活动领域内运用语言特点所形成的体系。这些特点首先表现在词汇和熟语材料的选择上,其次是语法结构,最后是语音手段的选择。……决定这些差别的因素是交际的对象、交际的目的以及具体的内容。因此,语体又叫做功能(或职能)语体。”按照冯胜利先生(2011a)的最新定义,所谓“语体”,是“指实现人们在直接交际中最原始最基本属性的、用语言来表达或确定彼此之间关系和距离的一种语言机制。据此,正式与非正式、典雅与通俗这两对彼此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的范畴可以看作语体机制的基本结构”(提要),所谓“语体语法”,“指的是‘为表达某一语体的需要而生成的语法’。就是说,语法为语体服务,语体促生语法(或格式),于是形成语法和语体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第6页)语法和语体的关系就是“不同的语体([±正式]和[±典雅])有不同的语法(亦即语音、词汇、句法等不同法则),不同的语法反映了不同语体(不同对象、场合、内容等)的需要”(提要)。冯先生所说的“语法”是广义的,包括语音、词汇和句法,他的文章中所举的例子也涉及这三个方面,不过侧重点还是句法,而其他学者谈到“语体语法”则一般都仅指句法。所以如果我们把“语体语法”作狭义的理解(下面提到“语体语法”和“语法”,都是狭义的用法),那么有“语体语法”,当然也就有“语体词汇”,而且语体与词汇的关系更密切。(唐松波1961,李如龙2007等)但是跟“语体语法”相比,对“语体词汇”的研究显得冷清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