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

二、月

在各地方言中,{月亮}也存在丰富的异称,据《地图集·词汇卷》002“月亮”和003“‘月亮’的拟人称呼”地图,主要的分布情况如表2。

表2 方言中{月亮}的异称

① 《地图集》原注:不包括儿语。
② 秋谷裕幸先生函示:“刘勋宁先生所调查的山西永和方言‘月亮’单说‘月’(现在手头没有他的调查报告),宁夏固原方言也单说‘月’(林涛《宁夏方言概要》92页)。这两个点单说的“月”有可能是古词语的保存。”(2012年8月20日电邮)

说明:①“月亮”类包括:月亮、月亮包儿、月亮地儿、月亮奶奶、月亮爷、月亮爷儿、月亮佛、月亮菩萨。

②“月明”类包括:月明、月明~月亮、月明地儿、月明奶奶、月明爷。

③“月光”类包括:月光、月光~月亮、月光嘚、月儿光、月子光、月亮光、月娘~月光娘、月光婆、月光佛。

④“月”类包括:月、月~月亮。

⑤“月头”类包括:月头、月头牯。

⑥“亮月”类包括:亮月、亮月子。

⑦“月牙儿”类包括:月牙儿、月牙子、月□[ʃeu13]、月□[kei55]。

⑧“日光”类包括:日光、太阳光、凉日子、亮阴、太阴、光天儿、面光、腊子、□□[lɛʔ45 lɛʔ45]子、□[khui11]知

⑨“月娘”类包括:月娘、月娘~月娘妈、月妈妈、月妈妈儿、月母、月乸、月乸光、老母、老母儿、老母地儿。

⑩“月奶”类包括:月奶、月奶奶、月日奶、月姥姥、月姥娘、月婆儿、婆梳、天姼[16]

⑪“月姑”类包括:月姑、月姑娘、月南姊。

⑫“月爹”类包括:月爹、月汁爹、月爷、月爷儿、后天爷、后天爷儿、后头爷、月公。

方言中{月亮}称谓之纷繁不亚于{太阳},所不同的是,{月亮}实际上只有一系,即“月”系—各种异称基本上都离不开“月”这个词根。

最重要的是“月亮”(包括其扩充形式),遍布各方言区,方言点也最多。“亮月”应该是“月亮”的变体(逆序形式)[17],也可以包括在“月亮”系中。

其次是“月光”,分布也很广泛:客家话除个别点外都说“月光”,在赣语中它也是主导词;在南部吴语、徽语、湘语、粤语和土话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在官话区、闽语和平话中亦有少量分布[18]

再次是“月明”,分布范围很窄,只见于官话区的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的部分地点。

“月儿”是仅见于官话区的一个复音形式,这跟官话区名词多带“儿”尾是一致的。“月儿”的产生不会晚于宋代[19],宋词中已非一见,如辛弃疾《南歌子》:“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张镃《乌夜啼》:“月儿犹未全明。乞怜生。几片彩云来去、更风轻。”李曾伯《瑞鹤仙》:“风儿渐凉也。近中秋月儿,又初生也。”刘埙《满庭芳》:“东城路,一回一感,愁见月儿弯。”《西厢记诸宫调》中也屡见,如卷一[越调][上平西缠令]:“月儿沉,鸡儿叫,现东方,日光渐拥出扶桑。”[20]到了元曲中就极为常见了,还有“月儿高”的曲牌名。《元典章·乱言平民作歹》:“‘您杀了俺,几时还俺?’那将军道:‘日头月儿厮见呵还您。’”可见当时口语已是“日头”和“月儿”并称了。此后在北方系文献中一直不乏用例。

此外还有少数地点用不带词根“月”的词形,包括太阳光、凉日子、亮阴、太阴、光天儿、面光、腊子、□□[l]子、□[khui11]知、老母、老母儿、老母地儿、婆梳、天姼、后天爷、后天爷儿、后头爷等。《解释地图》“地图 2-2 月亮:含尊称的词形”指出:“〈亲属称谓〉(A)[21]多数分布在以河北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其分布区域往往与‘X[22]+〈亲属称谓〉’系(B)的分布区域毗连。……由此推定,北方的〈亲属称谓〉系是‘X+〈亲属称谓〉’的X脱落所致,也就是说,前者的产生应晚于后者。”(68页)因此一部分表面看来不带“月”的词形实际上也是从带词根的形式变来的。

{月亮}古称“月”。《说文解字·月部》:“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段玉裁注:“月、阙叠韵。《释名》曰:‘月,缺也。满则缺也。’象不满之形。”《说文》和《释名》都是用的声训。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古文、钟鼎文象上下弦之形,日象圜形,故月象其阙也。小篆相承取字形茂美耳。”“月”字甲骨文已见,作等形,也是个象形字。[23]

{月亮}名称的历时演变,最重要的也是复音化。古称“月”,今通称“月亮”,方言还有一系列以“月”为词根的复音词(见上)。保留单音词“月”的方言远少于“月亮”和“月光”,但不管是方言区还是方言点,单音词“月”的保留都明显多于单音词“日”,主要也集中在闽语区,与上古汉语一致,代表了最古老的词汇层次。今天通用的“月亮”一词则代表了最新的词汇层次,文献上始见于明代,清代才通行开来。

下面重点讨论“月光”“月明”和“月亮”的由来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