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住”的“站立”义

说“住”的“站立”义

摘 要 中古口语中“住”有“站立”义,翻译佛经中尤为多见。“住”的“站立”义是由“停止;停留”义引申而来。至此,“住”有“站立”义及其理据都已清楚,从训诂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可是从词汇史的眼光来看,却还有问题要问:这个“住”是从哪里来的?它又到哪里去了?今天的方言中还有它的遗踪吗?文章尝试对这些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中古汉语 口语 住、驻、侸、逗、佇(伫)、竚、、跓、训诂学 汉语词汇史

在中古时期的口语中,“住”字可以表示“站立”义,尤以翻译佛经中为多见。例如:

(1)譬如住人观坐人,坐人观卧人。(安世高译《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上,1/234c)

(2)中有住听经者,身不知罢极;中有坐听经者,身亦不知罢极。(支娄迦谶译《阿閦佛国经》卷上,11/757c)

(3)我有是意,宁当复与人共诤耶?住立当如聋羊,诸恶悉当忍。(又《道行般若经》卷8,8/464b)按,佛经中“住立”有260多例。

(4)有一婢使,见佛及僧在于门外,乞食立住。不白大家,取其饮食,尽持施与佛及众僧。(旧题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8,4/239b)按,佛经中“立住”有40多例。

(5)养一白雁,衣被饮食、行住坐卧,而常共俱。(东汉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卷4,3/146b)

(6)平住手过膝。(昙果共竺大力译《修行本起经》卷上,3/464c)比较:九者,平立(三本作“住”)手摩于膝。(东汉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卷7,3/164c)

以上例子中,“住”或跟“坐”对文,或“住立”“立住”同义连文,或“行住坐卧”并列[1],或“住”“立”构成异文,都可证明“住”相当于“立”。“平住”犹言“直立”,相当于南朝道教文献中的“平倚[2]”,如:仙人使平倚日中,其影偏。(陶弘景《真诰》卷五“甄命授第一”)。另外,佛经中有“礼佛已,却坐一面/于一面坐”及“礼佛已,却住一面/于一面住”一类的惯用语,两相比较,“住”指站立也确然无疑[3]。佛经中这样用的“住”字为数甚多[4],有些例子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误解,如:

(7)使者闻神言如此,便令人伐之。穷人住在树边,树跢(三本、宫本作“僤”)地,枝摽杀穷人。(东汉失译《栴檀树经》,17/750c)从上下文可知,这个“住”是指“站立”,而非“居住”。

中土文献中也有用例,但不多[5],如:

(8)《楚辞·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王逸注:“傺,丑世切,住也。楚人名住曰傺。言我所忳忳而忧,中心郁邑,怅然住立而失志者。”

(9)人不卧之时,行坐言语,分明白黑,正行住立,文辞以为法度,此人神在也。(《太平经》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壬部不分卷])

(10)《文选·张衡〈西京赋〉》“通天訬以竦峙”薛综注:“竦,立也。峙,住也。”按,竦、立、峙、住四字同义,这里是指直立。

(11)鲁王霸注意交绩,尝至其廨,就之坐,欲与结好,绩下地住立,辞而不当。(《三国志·吴书·朱然传附子朱绩传》)

(12)以帝为会稽王,遣楷奉迎。百寮喁喁,立住道侧。(《三国志·吴书·孙綝传》载孙綝奉书琅邪王休)

(13)良辰一携手,住坐无俦匹。(《梁诗》卷九何逊《刘博士江丞朱从事同顾不值作诗云尔》)

(14)虽复时流岁永,生灭不追;行住坐卧,仗膺如在。(《全隋文》卷七杨广《祭告智顗文》)按,“行住坐卧”系佛教文献中常语。

(15)“山立”者,若住立则嶷如山之固,不摇动也。(《礼记·玉藻》“山立时行”孔颖达正义)

从例(15)来看,可能唐代口语尚存此词,不过唐代语料中却难觅其踪迹。大概唐以后“住”的主导义位已经变成“居住”,同时“停留”义也仍常用[6],所以“站立”义就不再由“住”来承担了。只有“行住坐卧”一类的成词在禅宗文献中还常见沿用[7],《朱子语类》里也可见到,但“住”作为一个表“站立”义的单音词可能已经退出实际口语了。

日本著名佛教史学家中村元教授编的《佛教语大辞典》(1976)“住”字条第二个义项就是“站立”[8],这是完全正确的,而《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住”字条却都失收此义。国内最早提到此义的大概是李维琦先生的《佛经释词》,该书176页“住”字条说:“‘住’又有站立、竖立的意思。”举了佛经中的一些例子。[9]拙著《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居、止/住”条也曾论及此义(290—291页),不过比李先生的书已经晚了好几年。要之,“住”有“站立”义是可以肯定的,《玉篇·人部》和《集韵·遇韵》均云:“住,立也。”都对此义作了记载。“二典”修订时宜补收。“住”表“站立”的得义之由应该不难解释,“住”本为“停止;停留”义,“站立”就是“停止不动”,引申轨迹是很清楚的。至此,“住”有“站立”义及其理据都已清楚,从训诂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可是从词汇史的眼光来看,却还有问题要问:这个“住”是从哪里来的?它又到哪里去了?今天的方言中还有它的遗踪吗?下面试作探讨。

从“住”这个字形来看,它表“站立”义似乎只在中古文献中昙花一现,后世并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上面的引证可以看出,表“站立”义的“住”显然是中古时期常用的一个口语词,译师们多用此词,应该是有口语基础的。这种词有个特点,就是书写形式往往多变,特别是在刚进入书面语的早期阶段,写法常常是不固定的,所以我们首先得把它的各种书写形式找出来,然后才能探讨它的源和流。

《说文》说解中“住”字3见,而正文无“住”字。清代学者有以为是“驻”或“逗”“侸”“”之俗字者,详见下文。据初步调查,下面这些字形可能跟表“站立”义的“住”有关系。[10]

驻:《说文·马部》:“驻,马立也。”段注:“人立曰侸,俗作住。马立曰驻。”《玉篇·马部》:“驻,马立止也。”据段注,“住”和“驻”是同源词。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则谓“《说文》无‘住’,古多假‘驻’为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一切经音义》十七:‘驻,古文作住、尌、侸、逗四形。’盖皆通用字。”雷浚《说文外编》卷十二“住”字条:“《说文》无住字,《马部》:‘驻,马立也。’江先生曰:‘此许之住字。’”

侸:《说文·人部》:“侸,立也。从人,豆声。读若树。”《系传》:“臣锴曰:人相[11]树立也。”段注:“十篇曰:‘立,侸也。’与此为互训。今本‘立’下改为‘住也’,则不可通矣。侸读若树,与尌、竖音义同,不当作住。今俗用住字,乃驻、逗二字之俗,非侸字之俗也。……按:侸,《玉篇》作,云:今作树。《广韵》: 同尌。盖树行而侸、尌、竖废,并亦废矣。”按:此条段注与上条自相矛盾[12],上条谓“住”是“侸”的俗字,此条又说不是,而是“驻、逗二字之俗”。[1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字亦作,俗作住。”[14]邵瑛《说文解字群经正字》“侸”字条:“此字经典作佇,如《诗·燕燕》‘佇立以泣’、《尔雅·释诂》‘佇,久也’之类。其他骚赋亦或作竚,然《说文》无竚字,佇在新附,正本所无,则‘佇立’、‘佇久’正字恐当作此侸字。”

逗:《说文·辵部》:“逗,止也。从辵,豆声。”段注:“逗遛。”《玉篇·辵部》:“逗,留也。”《方言》七:“傺、眙,逗也。逗,即今住字也。南楚谓之傺,西秦谓之眙。眙,谓住视也。西秦,酒泉、敦煌、张掖是也。逗,其通语也。”华学诚(2006)汇证:傺,戴震《方言疏证》:“《离骚》:‘屯郁邑余侘傺兮。’王逸注云:‘侘傺。失志貌。侘,犹堂堂立貌也。傺,住也,楚人名住曰傺。’洪兴祖《补注》引《方言》此条并注文并同。”(535页)逗,戴震《方言疏证》:“《说文》:‘逗,止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不拘以逗留法。’注云:‘逗,古住字。’”按:李贤注说与郭注同。“逗”“住”古同属定母侯部。(536页)《广雅·释诂二》:“傺、眙,逗也。”王念孙《疏证》:“《方言》注云:‘眙,谓住视也。’《说文》:‘眙,直视也。’《九章》云:‘思美人兮,擥涕而竚眙。’刘逵注《吴都赋》云:‘佇眙,立视也,今市聚人谓之立眙。’张载注《鲁灵光殿赋》云:‘愕视曰眙。’义并同也。……”《汉书·匈奴传上》:“上以虎牙将军不至期,诈增卤获,而祁连知虏在前,逗遛不进,皆下吏自杀。”颜师古注:“逗读与住同,又音豆。”维辉按:据上引材料,则“住”是“逗”的俗字,扬雄《方言》记载得很清楚,这个“逗”当“站立”讲是当时的“通语”,那么其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汉。

佇(伫)/竚:《尔雅·释诂下》:“佇,久也。”《说文新附·人部》:“佇,久立也。从人,从宁。”《广韵·语韵》“直吕切”。《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佇立以泣。”毛传:“佇立,久立也。”《楚辞·离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将反。”王逸注:“延,长也;佇,立貌。”《玉篇·立部》:“竚,今作佇。”《集韵·语韵》:“佇,或作竚。”《楚辞·九歌·大司命》:“结桂枝兮延竚。”王逸注:“延,长也;竚,立也。《诗》曰:‘竚立以泣。’”《楚辞·九章·思美人》:“思美人兮,擥涕而竚眙。”按:从《诗经》和《楚辞》的用例来看,上古口语中是有“佇/竚”这个词的,“佇”和“竚”是异体字。它的词义究竟是“久也”还是“久立”“立貌”“立也”?从《楚辞》的三个例子看,它在句中都是充当谓语,无疑是个动词,而且其中两例前面有“延”字修饰,可见它的词义应该是“立”,王逸的解释是对的;毛传释“佇立”为“久立”,属于随文释义,对“佇”的训释并不准确,“佇立”很可能是同义连文,而非偏正结构,而《尔雅》训“佇”为“久”又来自解《诗》。可能“佇/竚”的确切含义是长时间地凝立不动,所以古人才有“久立”“立貌”一类的解释。要之,“佇/竚”是个动词,词义核心是“站立”,这应该是确定无疑的。这个“佇/竚”后世有沿用,如晋陶潜《停云》诗:“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磵石摧绝无与归,石迳荒凉徒延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竚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它跟佛经中常见的“住”是否为同一个词,尚难断定。从语音上看,除声母相同(澄母)外,“佇/竚”上声语韵,“住”去声遇韵,韵和调都有一定的差别。

:《玉篇·立部》:“,竢也。直庾切。”《龙龛手镜·立部》:“,音住。香严又俗音主。”《正字通·立部》:“,与住通。旧注音住,止也。分为二,非。”韩小荆(2009)云:今谓“”当是“竚”的更换声旁字。《可洪音义》卷二《法镜经序》音义:“以,直与反,久立也。正作佇、竚二形。”《大正藏》本对应文句为:“若以入庙者,以住宫本作驻庙门外,以五体而稽首,乃却入庙。”是其确证。《龙龛·立部》:“竚,直吕反,久立也。与佇同。”“竚”字与序文文义正合。“住”“驻”与“竚”音近义通,可以看作是同源通用字。“”字《龙龛》音“住”,盖即本自佛经异文。(185页)

跓:《广韵·麌韵》:“跓,停足。直主切。”汉王逸《九思·悼乱》:“垂屣兮将起,跓竢兮硕明。”洪兴祖《补注》:“跓,《集韵》:‘停足。’”

:《说文·辵部》:“,不行也。从辵, 声。读若住。”段注:“‘读若住’三字当在‘从辵豆声’[15]之下,豆、主同部。按,住当作侸,《人部》曰:‘侸,立也。’《立部》曰:‘立,住也。’住即侸之俗也。”按:这里段玉裁又认为“住”是“侸”的俗字了,与“侸”字条注自相矛盾。王鸣盛《蛾术编》谓“当即古住字”。张鸣珂《说文佚字考》“住”字条引江声曰:“《说文》无住字,读若住,又训‘不行’,其即今之住字与?又《立部》下云‘住也’,其亦当作与?”

以上所列举的住、驻、侸、逗、佇(伫)、竚、、跓、这些字形,相互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前人的看法也不尽一致,有些有文献用例,有些则仅见于字书、韵书著录,全面梳理它们的音、形、义及相互关系尚需时日,这里暂不展开讨论了。

停留、站立、居住三者义相关联,可以彼此引申,在中古汉语中,“住”就兼有停留、站立、居住三个义项[16];现代方言中,浙江金华“住宿”叫“住”,也可以叫“徛”[17],闽语厦门、雷州、海口等地方言“住宿”和“站立”都说“徛”[18]。故上文把音、义有联系的字都罗列出来了。

现代方言中表示“站立”义的词约有十几个:站、立、徛、竖、直、撑、拉、隑、敦、戳、杵、□bau有音无字、□nou有音无字[19],没有发现跟中古的“住”有对应关系的说法,看来这个“住”在唐以后确实消失了,没有传承到今天。

参考文献

韩小荆 2009 《〈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巴蜀书社。

华学诚 2006 《扬雄方言校释汇证》,中华书局。

李维琦 1993 《佛经释词》,岳麓书社。

李维琦 1999 《佛经续释词》,岳麓书社。

李维琦 2004 《佛经词语汇释》,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汪维辉 2000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汪维辉 [日]秋谷裕幸 2010 《汉语“站立”义词的现状与历史》,《中国语文》第4期。

【作者附记】本文承储泰松教授、高列过教授和友生高玉蕾博士等提出宝贵意见,得以做出相应的修改,谨致谢忱。

(原载程邦雄、尉迟治平主编《圆融内外 综贯梵唐—第五届汉文佛典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

【注释】

[1]“行住坐卧”为佛经常语,有700多例,其中的“住”字或以为也可理解为“停留、停止”,不过佛经中也有“行立坐卧”(30多例),虽然数量远不及“行住坐卧”,但是两相比较,“住”为“立”义是灼然无疑的。至于两者数量相差悬殊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2]这个“倚”音jì,意为“立”,后来写作“徛”。参看汪维辉、秋谷裕幸(2010)。

[3]“却住一面/于一面住”在佛经中也说成“却立一面/于一面立”,还有“住立一面”的说法,均可证“住”就是“立”。不过佛经中“却住一面”要远多于“却立一面”,而“于一面立”却多于“于一面住”。原因待详。

[4]佛经中“住”和“立”的详细使用情况还有待调查。

[5]孙星衍辑的《汉官仪》中有一些这样的用例,如“避车执板住揖”“太尉住盖下”“左、右中郎将住东西”“五官将住中央”等。

[6]比如《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住”的出现频率很高,基本上都是这两个意思。

[7]《汉语大词典》释“行住坐卧”为“指一举一动”,所引的最后一例是《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你只看那猴儿,无论行住坐卧,他总把个脑袋扎在胸坎子上,倒把脖儿扛起来。”可见此词直到清代的口语中尚存。

[8]参看林光明编译《广说佛教语大辞典》中卷,台北嘉丰出版社2009年版,第562页。此条材料承高列过教授检示,谨致谢忱。

[9]后来李先生又在其《佛经词语汇释》中对“住”的各种义项做了细分,单立“(七)立,站立”一义(第395页)。

[10]以下材料多取自《说文解字诂林》,为免繁琐,不一一出注。

[11]《校勘记》谓“人相”当作“人自”,恐未必是。

[12]雷浚《说文外编》卷十二已经指出此点,并认为“后说为长”。(《说文解字诂林》6917页)

[13]另请参看下文“”字条。

[14]“ ”字下朱骏声亦云:“住即侸字之俗。”

[15]维辉按,即下一字“逗,止也。从辵豆声”。

[16]参看拙著《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居、止/住”条。

[17]见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住”字条,第二卷,1836页。

[18]见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徛”字条,第四卷,3871页。

[19]参看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134 站”地图,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汪维辉、秋谷裕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