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敦煌本六祖坛经

丙、敦煌本六祖坛经

敦煌本《六祖坛经》的成书时间大约是733—801年。[13]此书的语言相当接近口语,“不是”共7见: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知。|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小。|使君问:“〔和尚所说〕法,可不是西国第一祖达摩祖师宗旨?”|慧能大师曰:“汝从彼来,应是细作。”志诚曰:“不是。”六祖曰:“何以不是?”志诚曰:“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

用于否定判断的“非”9见:《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行心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若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若不得《坛经》,即无禀受。须知去处、年月日、姓名,递相付嘱。无《坛经》禀承,非南宗弟子也。|大师言:“十弟子,已后传法,递相教授一卷《坛经》,不失本宗。不禀受《坛经》,非我宗旨。如今得了,递代流行。得遇《坛经》者,如见吾亲授。”|大师说偈已了,遂告门人曰:“汝等好住,今共汝别。吾去已后,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吊问、钱帛,着孝衣,即非圣法,非我弟子。”|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两相比较也不难看出,“不是”的自由度和口语性更高,它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也可以用来提问,后面可以省略宾语,前面可以受新兴的表疑问或推测语气的副词“可”修饰,而这些用法“非”都没有,“非”的组合基本上都是习见于佛教典籍的一些固有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