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先秦文献中的“先子”——附论“先君子”*

释先秦文献中的“先子”——附论“先君子” *

摘 要 先秦文献中“先子”凡5见,都是儿辈敬称已故的父亲(包括公公),而没有泛称已故的长辈或祖先的。本文对《左传》和《孟子》中的两例“先子”作了详细考辨。“先君子”在先秦典籍中2见,其中《荀子》一例有疑问,《礼记》一例也是敬称自己已故的父亲,而非祖父。“先子”“先君子”中的“子”和“君子”都是对自己父亲的敬称。

关键词 先秦文献 《左传》《孟子》 训诂学 先秦史 先子、先君子 词义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词汇通史”(14ZDB093)阶段性成果。本文初稿承业师鲁国尧先生赐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写作过程中承友生真大成、赵川兵、胡波、任玉函、吴玉芝、王翠、王文香等提供意见。匿名审稿人也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在此一并致谢。文中如有错误概由作者负责。

先秦文献中有“先子”一词,历来多认为其所指不一。宋代吴枋《宜斋野乘》“先子、先君、先人”条云:“今人称先子、先君、先人为父。然不独父也,祖宗皆可。如曾西称曾参曰‘予先子之所畏也’,则称祖为‘先子’……”杨伯峻《孟子译注·公孙丑上》“吾先子之所畏也”句下这样解释“先子”:

古人用以称其已逝世的长辈。这里的“先子”指其父亲曾参(孔子弟子,与子路为同学,但年辈晚于子路)。若《国语·鲁语》“吾闻之先子”的“先子”,则鲁敬姜称其舅(丈夫之父)季悼子也;《左传》昭公四年的“鲁以先子之故”的“先子”,则宣伯泛指其先人也。后代多用以指自己已死的父亲。(第59页)[1]

这可以代表今人的主流意见。《汉语大词典》归纳为三个义项:①泛指祖先;②称亡父;③称丈夫的亡父。与杨说大体一致。

笔者以为,“先子”在先秦文献中的确切含义是对已故的父亲的敬称,而不是泛称已逝世的长辈或祖先。试申述如次。

先秦典籍中“先子”凡5见,这是本文讨论的基础,详引于下:

(1)初,穆子去叔孙氏……适齐……及宣伯奔齐,馈之。宣伯曰:“鲁以先子之故,将存吾宗,必召女。召女,何如?”对曰:“愿之久矣。”(《左传·昭公四年》)杜预注:“先子,宣伯先人。”

(2)文伯之母闻之,怒曰:“吾闻之先子曰:‘祭养尸,飨养上宾。’鳖于何有?而使夫人怒也!”(《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章)韦昭注:“先子,先舅季悼子也。”

(3)襄子曰:“吾不幸有疾,不夷于先子,不德而贿。……”(《国语·晋语九》“晋阳之围”章)韦昭注:“夷,平也。疾,病也。言己行有阙病,不及先子。”徐元诰《国语集解》云:“《曲礼》郑注:‘夷,犹侪也。’《汉书》曰:‘陛下之等夷。’是其义。”

(4)湫举娶于申公子牟,子牟有罪而亡,康王以湫举为遣之。湫举奔郑,将遂奔晋,蔡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飨之,以璧侑,曰:“子尚良食,二先子其皆相子,尚能事晋君以为诸侯主。”(《国语·楚语上》“蔡声子论楚材晋用”章)韦昭注:“二先子,谓湫举之父伍参、声子之父子朝也。《传》曰:‘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

(5)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孟子·公孙丑上》)赵岐注:“曾西,曾子之孙。”

其中(2)(3)(4)出自《国语》的三例,都是儿辈称已故的父亲,所指一致。例(2)是鲁敬姜(文伯之母)称其公公季悼子,董增龄《国语正义》云:“《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没则曰先舅。’称先舅为先子者,从其夫而称之也。”所释甚是。《尔雅·释亲》该条的原文是:“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按理虽应称“先舅”,不过在先秦文献中并未见到“先舅”的实际用例,“先姑”则有,详下。《大词典》“称丈夫的亡父”义下仅引例(2)一个孤例,其实没有必要单列一义,可以并入“②称亡父”,释义略作修改即可。例(3)是赵襄子称其亡父。赵襄子被知襄子率知、韩、魏三家联军围困于晋阳,其宰张孟谈劝其向诸侯行贿求救,赵襄子觉得自己不如已故的父亲赵鞅(即赵简子),竟然需要“不德而贿”[2],所以韦昭注说“言己行有阙病,不及先子”。这里韦昭沿用原文的“先子”而没有作释,从例(4)的韦注来看,他显然是把“先子”看作“先父”的同义语的。例(4)的湫举即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他因岳父申公子牟有罪逃亡而受到楚康王的迁怒,被迫出奔,在郑国郊外遇到了他父亲生前好友的儿子蔡国的声子,两人也是好朋友,声子安慰湫举说:咱们两人已故的父亲(二先子)都会保佑你。韦注甚明。

需要考辨的是例(1)和例(5),下面分别论述。

例(1)是宣伯(叔孙侨如)对他的弟弟穆子(叔孙豹)说的话,时在鲁成公十六年(前575)。这里牵涉到叔孙氏的家族史,事关“先子”究竟指谁,有必要作一简述。宣伯所说的“吾宗”,就是鲁国的叔孙氏,传到他们兄弟俩已经是第四代:①叔牙—②公孙兹—③叔孙得臣—④叔孙侨如、叔孙豹。[3]宣公五年(前604),叔孙得臣去世,长子叔孙侨如嗣立为鲁卿。他与鲁成公母穆姜私通,谋去季孙行父与孟孙蔑,他的弟弟叔孙豹大概是预见到其兄之所为将引祸患,就私离其族,去了齐国(即此传所言“初,穆子去叔孙氏……适齐”),此事必在成公十六年之前,只是《左传》未明载具体时间。[4]此时叔孙侨如也因为请晋人除掉鲁国权臣季文子、孟献子,结果晋人不肯而被驱逐出奔来到齐国,叔孙豹给哥哥送食物(“馈之”),叔孙侨如就对他说了这段话。叔孙侨如推测“鲁以先子之故,将存吾宗,必召女”[5],此“先子”应该是指他们的亡父叔孙得臣,因为他们的曾祖父叔牙是被毒死的,祖父公孙兹寿命不长,对鲁国也没有什么大贡献,都不足以让鲁国以他们之故而存其宗。据《左传》记载,鲁桓公有四子:长子子同,即鲁庄公,次子庆父,三子叔牙,少子季友。鲁庄公病重时,叔牙因受其兄庆父的收买而极力推荐庆父[6]作为国君的继承者,其弟季友认为庆父凶残专横,不可继承国君之位,因而大义灭亲,派人毒杀了叔牙。叔牙被杀后,季友以叔牙之子公孙兹(史称叔孙戴伯,戴是其谥号)为大夫(前661—前644在位),是为叔孙氏。公孙兹早逝,《春秋》记载他与国家有关的史事仅一条:“冬十有二月,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僖公四年)《左传》云:“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杜注:“陈服罪,故释其大夫也。”公孙兹虽然比他父亲叔牙强些,伐陈之役也曾略有功于国,但在鲁国的地位和功绩都远不如他的儿子叔孙得臣。叔孙得臣于僖公十七年(前643)继位为鲁卿,他善骑射,以勇武著称,长年率兵,而且熟谙外交礼节和辞令,是文公时期重要的外交家和军事家。文公十一年(前616),北狄鄋瞒国进犯齐国和鲁国,鲁文公占卜派叔孙得臣追赶敌人,卦象很吉利,就派他出征。叔孙得臣果然在咸地打败了狄人,俘获了长狄侨如、虺、豹三名狄人头目,叔孙得臣就以这三个人的名字为自己的三个儿子命名,[7]以彰己功。可见在叔孙侨如和叔孙豹之前,只有他们的父亲叔孙得臣是叔孙氏家族中功绩显赫、受人敬重的一位人物。姚彦渠《春秋会要》曾对鲁国执政之卿进行整理,文公时是公孙敖、仲遂、叔孙得臣、季孙行父、仲孙谷,这是叔孙氏成为执政之卿的开始,此后叔孙侨如和叔孙豹相继继位为执政之卿。[8]所以宣伯(叔孙侨如)所说“鲁以先子之故,将存吾宗”,这个“先子”只能是指他们的亡父叔孙得臣。杜预谓“先子”是指“宣伯先人”,[9]恐不确,[10]宣伯所说的“先子”显然是专指一个人,而非泛指复数的祖先,而且也不仅仅是宣伯一个人的“先子”,而是他们兄弟两人共同的“先子”。

例(5)牵涉到曾西是曾参的儿子还是孙子的问题。古来有两说,赵岐说是“曾子之孙”(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承其说,《礼记·曲礼》孔颖达疏亦同),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则说是“曾参之子”。至今意见仍不一致。其实早在宋代,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八中就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正确的考证:

曾西,(赵岐)《注》以为曾子之孙,(朱熹)《集注》因之。《经典(释文)序录》:曾申,字子西,曾参之子。子夏以诗传曾申。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11]楚鬬宜申、公子申,皆字子西,则曾西之为曾申无疑。曾西之学于此可考。这跟《礼记·檀弓》所记曾参二子曾元、曾申一致,清人毛奇龄《四书剩言》、江永《群经补义》、阎若璩《四书释地》[12]及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均从之,甚是。问题是,《大戴礼记·曾子疾病》的记载与《礼记·檀弓》有异:“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华抱足。”“曾申”作“曾华”。于是有人认为“华”是曾申的字,曾申既字“华”,不当又字“子西”,所以子西就应该是曾参的孙子,疑赵注为是。[13]我觉得这个说法是讲不通的:如果“华”是曾申的字,那为什么曾参两个儿子一称名(曾元)、一称字(曾华)?古人行文恐无如此体例。也有人说《礼记·檀弓》中的“曾申”是曾参的孙子亦未可知,“曾元、曾申坐于足者,安见其非子孙并侍?曾子以老寿终,自宜有孙也”,因为《孟子·离娄上》只说“曾元养曾子”,并没有提到“曾申”。[14]还有人猜测曾申一名曾华,甚至有人说曾参有三个儿子—长子曾元、次子曾申、三子曾华。[15]异说纷纭,令人不知所从。但是清代学者孔广森、阮元、孙诒让都认为“华”是“申”之误,即《礼记·檀弓》的“曾申”,字子西。[16]今人黄怀信等的《大戴礼记汇校集注》和方向东的《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均从之,我认为完全正确。试举孙诒让之说于下:

华,疑当作“辛”,与申音近。辛讹为莘,又转写作华耳。(《国语·郑语》“依㽥历莘”,郑康成《诗谱》引莘作华,是其证。辛于十干、申于十二枝皆属西方,故字子西,名、字义亦相应。)据《汉书》,则此字之误西汉已然矣。[17]

由上可见,例(5)的“先子”也是曾西称其亡父(曾参)。其实我们证明了在先秦“先子”只能指亡父,就可以反证曾西是曾参之子而非之孙,这一聚讼千年的公案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上面我们依据史实论证了先秦文献中的5例“先子”都是指自己已经亡故的父亲。那么“先子”为什么只能是指亡父,而不可能指已故的长辈或祖先呢?“子”字又作何解释呢?在对“已故的尊长”的称呼上,《左传》《国语》等先秦载籍中有“先~”系列词,我们把它列成表,以便比较。

续表

我们把这组系列词分为三类:第一类“先人”“先臣”,所指的对象不固定,可以指亡父,也可以指祖先;第二类“先父”“先姑”“先后”,所指固定,只用于父母;第三类“先子”和“先君子”,所指对象亦固定,也是指亡父,但带有尊敬的色彩,不能用于君前。其中“先君子”究竟指称谁,也需要做一番考辨。“先君子”在先秦典籍中2见:

(6)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伋则安能?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礼记·檀弓上》)

(7)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其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荀子·非十二子》)

对于这两例的“先君子”,自古以来也有“已故的父亲”和“已故的祖父”两种解释。

例(6)的“先君子”究竟是指谁,历来众说纷纭,孔颖达疏:“子之先君子,谓孔子也。”[18]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一《五经辨惑》云:“此所谓先君子者,只是伯鱼,而疏义以为夫子,其说牵合,盖不足取。”清汪绂《礼记章句》云:“子之先君子,谓伯鱼也。伯鱼之母亦出而伯鱼丧之,期而犹哭,是也。门人疑子上之不丧出母,故以此问之。”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云:“盖伯鱼之母出而在父室者也,子上之母出而已嫁者也。”[19]都认为“子之先君子”是指子思(孔伋)的父亲伯鱼(孔鲤),而不是其祖父孔子。我们认为这样解释是正确的。[20]

例(7),杨倞注:“先君子,孔子也。”众家解释基本一致。但是此例的真实性有疑问,卢文弨曰:“《韩诗外传》止十子,无子思、孟子,此乃并非之,疑出韩非、李斯所坿益。”[21]此例姑且存疑。

我们认为“先子”的“子”和“先君子”的“君子”一样,都是对亡父的尊称。[22]《穀梁传·宣公十年》:“其曰王季,王子也。其曰子,尊之也。”范宁注:“子者,人之贵称。”《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夷维子为执策而从。”张守节正义:“子者,男子之美号。”“先子”犹“先君子”及后世的“先大夫”[23]。《后汉书·逸民传论》:“先大夫宣侯尝以讲道余隙,寓乎逸士之篇。”李贤注:“沈约《宋书》曰:‘范泰字伯伦……薨谥宣侯。’即晔之父也。”唐穆员《河南洛阳县主簿郑君墓志铭》:“君事先大夫以闻礼为业,奉继太夫人以无违为志,孝也。”先秦的5例“先子”,都是儿辈尊称亡父,而且听话者都是平辈或晚辈。如果是面对国君称自己的亡父,则要说“先人”或“先父”,如上引《左传·成公九年》的楚囚锺仪回答晋景公的话,就称自己的亡父为“先父”。

总而言之,先秦文献里的“先子”一词都是儿辈敬称已故的父亲(包括公公),而没有泛称已故的长辈或祖先的。“后代多用以指自己已死的父亲”,正说明大部分古人对“先子”含义的理解是正确的。明张自烈《正字通》卷三《子部》“子”字条云:“父殁,子称父曰先子,曰先君子。”清江永《群经补义》谓“称先子者,谓父非谓祖父也”,解释都正确无误。

参考文献

方向东撰 2008 《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

郭克煜 梁方健 陈东 杨朝明著 1994 《鲁国史》,人民出版社。

黄怀信主撰,孔德立 周海生参撰 2005 《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三秦出版社。

夔 一 2009 《“先子”小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04

林志鹏 2013 《〈礼记·檀弓〉“出母”考—并论孔氏三世出妻疑案》,《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 力主编 1999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册,中华书局。徐元诰 2002 《国语集解》,中华书局。

杨伯峻译注 1960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清经解》《清经解续编》,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本。

 ﹝清﹞董增龄《国语正义》,光绪式训堂本。

(原载《古汉语研究》2016年第4期)

【注释】

[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此句也说:“古人称自己已死的前辈时,常称‘先子’。”(校订重排本,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00页)大概是承用杨说。

[2]韦昭注:“言无德而以贿求助也。”

[3]实际上成为叔孙氏是从第二代公孙兹开始的。详下。

[4]请参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四年》四·八条注。

[5]此后不久鲁国果然召回了叔孙豹,让他继立为卿,如叔孙侨如所料。

[6]就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庆父。

[7]参看文公十一年和襄公三十年《左传》。

[8]参看《鲁国史》第154—155页。

[9]清儒说《左传》者多矣,对此未赞一词,盖皆认同杜注。

[10]“先人”古有二义,一是泛指祖先,二是专指亡父(参看《大词典》)。考杜注“先人”凡11见,未有专指亡父者,故曰此注不确。

[11]引者按:以上引文见于《经典释文序录·注解传述人》“《诗》”类和“《左传》”类,王氏这里是撮引。

[12]见焦循《孟子正义》引。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亦谓“曾申即曾西,曾子之子”,见《清经解》卷一二九六,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七册,第442页上栏。

[13]见焦循《孟子正义》引周柄中《辨正》。

[14]见焦循《孟子正义》引赵佑《温故录》。

[15]见网上文章《说说曾皙、曾参和曾西》: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58cb60100lja4.html。

[16]也有认为是《礼记》误的,如向宗鲁《说苑校证》云:“窃谓彼文(指《礼记·檀弓》)误也。曾子二子,一元、一华,《大戴》及本书皆同。《汉书·王吉传》:‘德非曾参,子非华、元。’注引《韩诗外传》云:‘以华、元善人也。’(引者按:此系《汉书》注引如淳语,今本《韩诗外传》未见。)是韩婴、王俊亦以曾子之二子为一华、一元也。若曾申即子西,《孟子》赵注、《曲礼》孔疏皆以为曾子之孙,此临易箦之时,不当记其孙而舍其子,不得以《檀弓》偶误而尽疑《大戴》《外传》《说苑》《汉书》也。”(向宗鲁《说苑校证·敬慎》,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46页)本文不取此说。

[17]孙诒让《大戴礼记斠补》,雪克点校,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210页。

[18]赞同此说的有清郭嵩焘《礼记质疑》、清胡培翚《仪礼正义》及清黄生《义府》(卷上)等。

[19]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167页。上面的几条材料承博士生王文香检示,谨致谢忱。

[20]对于这个问题今人仍有争论,这里不讨论。可参看林志鹏(2013)。

[21]王先谦《荀子集解》引,中华书局1988年版,上册,第89页。

[22]夔一(2009)认为“子”应该理解成“家族长”,“先子”是指“已故家族长”,本文不取。

[23]上古的“先大夫”和后代的“先大夫”所指不同。参看《汉语大词典》“先大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