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树枝”一词看《管子·轻重篇》的成书年代
《管子·轻重丁》:
桓公曰:“五衢之民,衰然多衣弊而屦穿。寡人欲使帛布丝纩之贾贱,为之有道乎?”管子曰:“请以令沐途旁之树枝,使无尺寸之阴。”[2]
“树枝”一词,除此例外,最早的例子见于西汉的《史记》和《说苑》,两者所记为同一事,文字稍异,有可能是《说苑》袭用《史记》,也有可能是所据原始材料相同:
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史记·田单列传》)
遂悬其躯[3]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说苑·立节》)
“树枝”是口语词,相应的文言词是“木枝”,如:
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将塞公闾,私门将实,公庭将虚,主将壅围。数披其木,无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将逼主处。(《韩非子·扬权》)[4]
在先秦汉语中,称说树木的某一部分通常是直接说出这一部分的名称,如本、枝、条、枚、叶、末等;如果要采用“整体+部分”的格式,则照例要说“木X”,而不说“树X”,如:
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楚辞·离骚》)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又《九歌·湘君》)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又《湘夫人》)
可见《管子·轻重丁》中的“树枝”不大可能是先秦人的用语。根据王国维、罗根泽、马非百等人的意见,《管子·轻重篇》乃西汉人的伪托之作,[5]那么其中出现“树枝”一词也就不足为奇了。[6]
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来看,《管子》《史记》和《说苑》中的这三例“树枝”在“树”替换“木”的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西汉类似的例子另有《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一例:“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此诗亦见收于《文选》,吕延济注:“轮,横枝也。”到了东汉以后,“树X”格式就通行了,特别是在东汉翻译佛经中,有关树木本身的名词几乎都用“树”来作限定语,如树枝、树叶、树皮、树干、树根、树顶、树头、树林、树神、树王、树荫等。这是“树”在口语中完全取代了“木”以后才可能有的现象。此后“树X”就像称呼树名的新格式“X树”一样,成为一种能产的格式,由此构成的复音词有[7]:树冠、树盖、树端、树杪、树梢、树末、树条、树杈、树枒、树柯、树桠、树桩、树芽、树本[8]、树肤[9]、树身、树腰、树心、树果[10]、树华(花)、树香、树汁、树胶、树疮、树瘿、树耳、树空、树栽子、树皴儿。这种结构的词董秀芳(2009)称为“‘整体+部分’式定中复合词”,她正确地指出:“汉语史中一些原来指称部分的单音词通过添加表示整体义的限定语素而发生了双音化(董秀芳2004:134)”,“从历时角度看,在双音化的过程中,一批‘整体+部分’式的复合词逐渐替代了原来表示部分的单音词。”举到的例子就有“枝→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