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长—短
2025年10月14日
3.长—短
“长”和“短”是表示长度的一对量概念,可以指空间,也可以指时间。在汉语史上,“长”和“短”始终是表示长度的主导词,现代方言各地也基本一致[14]。宁波话“短”还可以说“侏”,如“头发侏”,人长得矮小也可以说“侏”。
这两个词出现都很早,而且在上古就形成了反义关系,如:
(1)汝不谋长。(书·盘庚中)
(2)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书·尧典)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
(4)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左传·文公十三年)
(5)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左传·昭公三年)
“长”在历史上有一些同义词,如“修”“颀”等,例如:
(6)四牡修[15]广,其大有颙。(诗·小雅·六月)毛传:“修,长。”
(7)吴王惧,乃合大夫而谋曰:“越为不道,背其齐盟。今吾道路修远,无会而归,与会而先晋,孰利?”(国语·吴语)
(8)猗嗟昌兮!颀而长兮。(诗·齐风·猗嗟)
“修”表示距离或时间长,在上古虽然有一些用例,但并未跟“长”形成竞争之势,“修”在上古也没有和“短”构成反义关系,“修短”连文始见于《淮南子·修务》:“人性各有所修短,若鱼之跃,若鹊之驳,此自然者,不可损益。”这是避淮南王刘长的名讳而改“长”为“修”,后世遂沿用。“颀”则只用于表示人的个子高,即颀长,是“长”的下位词,更不可能成为“长”的竞争对手。
“短”则除了在表示人的身高时有同义词“矮”“矬”等外,一般意义上只说“短”,几乎没有同义词。
“长”和“短”在古代还可以表示人的身高,与“高—矮”有交叉更替,详下“高—矮/低/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