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嗅1香仲切”和“嗅2许救切”的先后

3.1 “嗅1 香仲切”和“嗅2 许救切”的先后

3.1.1 “嗅1-a”和“嗅2-a”

除了湖南省以外,“嗅2-a”大致上分布在“嗅1-a”的南面。另外,江西北部的“嗅1-a”分布区也有零星的“嗅2-a”出现。如果“嗅1-a”早于“嗅2-a”,我们就不容易解释这些零星“嗅2-a”的来历。如果假设“嗅2-a”早于“嗅1-a”,这些“嗅2-a”可以理解为尚未被“嗅1-a”所取代的残余。下文3.2还会讨论“嗅2-a”。

3.1.2 “嗅1-b”和“嗅2-b”

这两种带有鼻音声母的说法主要分布在广西。阳声韵的“嗅1-b”分布在东部,阴声韵的“嗅2-b”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西部和南部。这种分布情况似乎可以和“嗅1-a”“嗅2-a”的分布结合起来理解。阳声韵的“嗅1-a”和“嗅1-b”一起构成广大的分布区,而阴声韵的“嗅2-a”和“嗅2-b”则分布在其外周。我们认为这种分布情况也证实覃远雄(2005:212)的观点。参上文1.4。根据《图122》,桂南平话广西宾阳方言不用“嗅2-b”而用“嗅2-a”,这也说明“嗅2-a”是“嗅2-b”的前身。

3.1.3 小结

综上所述,从现代方言中的分布来看,“嗅2许救切”早于“嗅1香仲切”,换言之,在南方方言中曾发生了“嗅1香仲切”取代“嗅2许救切”的演变。

这一观察合乎文献方面的证据。在《经典释文》里此词的注音同“许救切”,即,《论语音义·乡党第十》“嗅,许又反”;《庄子音义·人间世第四》“嗅,崔云:齅,许救反”。《广韵》也只收录“许救切”,直到《集韵》才收录“香仲切”。[53]另外,“嗅”和属于上古幽部的“臭”是同源词。[54] 参看张忠堂(2012:25)。这些迹象都表明“许救切”当为旧读,“香仲切”则为新读。

那么“嗅1香仲切”(*hı去声)的鼻尾*ŋ是从哪里来的呢?

殷孟伦(1962:501脚注②)云:“《广韵》‘’读‘香仲切’,‘嗅’今读为xiong,可能即由此音转来。”按:“”的词义是“行”或“走貌”,《说文·走部》:“,行也。从走,臭声。”(参看《汉语大字典》第二版3729页)可见“”跟“嗅”的词义没有关系,殷说不确;不过“”从“臭”声而读作xiòng,则与“嗅”读作“香仲切”属于同类的语音现象,即所谓的“阴阳对转”。此外还有“䠗”字,《广韵·幼韵》“丘谬切”,又《集韵》“牛救切”;《广韵·送韵》“香仲切”,义为“跳貌”,《集韵·送韵》则视为“”的异体字。(详参《汉语大字典》第二版3974页)从“酋”得声的“趥”字,《广韵》七由切,又千仲切,也是同类的阴阳对转。可见“嗅”读作“香仲切”是合乎音理的。[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