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管理的起步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行业在中国大陆一直都是公益定位,普遍认为医疗机构不属于经营性实体。中共十四大以后,中国大陆彻底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决心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民营企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而早期进入市场的民营医疗机构依然处于灰色地带,政策方面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发展有很多限制。直到2013年,深圳开始取消“500m距离之内不得开办第二家同性质医疗机构”的限制性政策。因此,中国大陆牙科行业的管理起步晚于其他行业约20年,因为早期的民营牙科都是“小不点”,感受不到加强管理的紧迫性。而当时许多国有医院的口腔科在医院的地位,就是“猪尾巴”(有它没什么用,没它不好看)一样的摆设,不受重视。国有口腔医院不缺患者,大多数管理也就是老一套。所以,牙科市场化比工商行业滞后20年,牙科管理的意识觉醒也晚了20年。我曾经预测在2010年前后整个牙科行业将开始注重管理,实际上,直到2014年,才出现这个势头。但可惜的是,很多人认为的管理其实是经营,或者说是市场营销。
2010年,北京国际口腔展会期间,聆听了来自美国的罗杰·P.莱温先生以管理为主题的讲座,内容十分精彩,但严格来说不能算是管理讲座,讲的只是服务和沟通技巧。2011年3月在广州参加一次蔡璐女士以管理为主题举办的沙龙,蔡璐女士曾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工作,后来去了美国,在那里待了17年,她讲的内容和罗杰·P.莱温讲的大同小异。据美籍华人牙医李大卫先生介绍,美国的牙科规模普遍偏小,它们更注重医疗服务品质,讲究服务细节。从蔡璐和罗杰·P.莱温的讲述中,以及于2010年6月在北京将台路和睦家医院的参观中可以得到证实。
中国大陆牙科的管理基本是被逼上梁山的,在做到一定程度后,或是在遇到竞争以后,就开始扩大规模。扩大规模以后,人员急剧增多,事务变得繁杂,各种麻烦事纷至沓来,没有任何事先的预判和准备,一切都超出了牙科老板们的预料。加强管理的紧迫性突如其来,匆忙应付,焦头烂额,让摸着石头过河的牙科老板们痛苦不堪,不得不开始着眼管理、着手管理。一部分牙科老板跌跌撞撞走过几年,摸索了一些经验,勉强应付。还有不少牙科老板陷进泥潭,苦苦挣扎,开始怀念之前的幸福日子,后悔自己贪心,盲目扩大,直想把烫手的山芋快点扔掉。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历练,管理起来很不顺手,以至于一些牙科老板抱怨说:“学管理太难啦!”
洛阳小白兔牙科是国内较早重视管理的民营牙科,1999年,洛阳小白兔牙科单店就有21张椅位,好几十名员工。老板开始招兵买马,成立了高层管理班子,决定连锁发展,并迅速行动起来。2000年,开办了10个连锁门诊,几年内在河南遍地开花,做得风生水起,管理模式日趋成熟,复制效果良好。我有幸参与了小白兔牙科连锁发展从酝酿到快速行动的过程,同其高层一起分析、推演、决策、推进了牙科连锁经营,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
时至今日,瑞尔、拜博、欢乐、美维、牙博士、美奥、德尔、柏德等遍及全国的牙科连锁机构超过10家,区域性连锁机构更多,各省市都有,单店经营面积超过2000m2的大型牙科各地都有很多家,这些大型牙科管理的紧迫性远远超过小型牙科,管理决定了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它们的存在,加剧了其他牙科对管理的重视程度,仅凭技术和靠机会赢利的时代基本成为过去式。
面对日趋白热化竞争的牙科市场,我们不仅要厘清牙科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还要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保证牙科的稳定及健康运营。
值得庆幸的是,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管理理论已经十分成熟,中国民营企业的独特发展路径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教训,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探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把牙科管理的水平提升到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水平。有关管理的定义、重要性、必要性、职能、作用等常识性的内容,我们没有必要做详细介绍,相关的资料十分丰富,网上查询也十分方便。我们需要着力探讨的是,怎样在借鉴成熟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梳理出适合牙科行业的管理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