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教学思路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应用传统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落实到具体环节上,我将本节课文本中所涉及的四个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拆分为五个专题进行教学,分别为:大动荡(政治)、大发展(经济)、大变革(变法)、大解放(思想)以及大交融(民族)。我通过对教科书课程文本的解构,让学生能有一个更为清晰的逻辑认识。自东周建立到秦统一六国这一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地制度逐渐发生变动,也就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确立。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的架构也就随之产生变动,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建立。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局面,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他们对未来社会如何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各式各样不同的方案。春秋晚期,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孔学势力发展迅速。到了战国初期,儒学成为显学,对各诸侯国的影响很大。那时的知识分子为了崭露头角,要么加入儒学,要么另辟蹊径与其对抗,所以战国时期涌现出一批与儒家思想相左的学派。他们与儒家针锋相对,向君主建言献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此同时,中原周边各民族之间通过战争、迁徙等途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相继封建化,形成民族交融的局面,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也就是本节课授课的主要逻辑线索。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针对这样的课程标准设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让学生首先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与变动进行了解,在了解之后能够清楚经济与政治对变法运动的作用,明确这一时期一系列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在这样一个大动荡的时代,思想文化方面却显得异彩纷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孔子与老子,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庄子等人,通过对这些代表人物思想的介绍及其作用的探析,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与后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