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反思
2025年11月20日
(一)教学设计反思
在教学前分析课本内容时,我发现这一课内容总体来说并不复杂,但因其时间跨度较大、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强,所以学生在了解、理解及记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为此,我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课本所交代的知识进行了可接受度预测。我认为,本课各子目之间的并列关系并不绝对——相对来说,思想领域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触及更深的层面,也对这一时期的其他成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然而,多数学生对这方面兴趣不深,对其了解主要来自初中历史教科书,非常局限。将这一子目放在课堂开始,固然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实际处理中容易因学生兴味索然、记忆难度较大而“开局不利”。考虑到学生们自小接触唐诗宋词,且在初中时期的语文课上已有相对良好的古文学习基础,从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入手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故我大胆以此为切入点——以文学游戏飞花令为媒,创设较为活泼的课堂情境。
儒、释、道三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为本课的重难点之一。因其时间跨度大、发展趋向多变,故我采取分阶段教学的方式——将其发展阶段分为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从隋唐到五代十国两个阶段。这样设计还有一个好处,能按照时空顺序不突兀地导入书本“历史纵横”中魏晋玄学这一知识点。魏晋玄学的实际概念具有非常形而上的特征,学生理解难度非常大,且不属于课程标准规定掌握内容,故我选择带领学生在分析两则材料(即其早晚期两大代表人物的阐释)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一齐从理解概念着手,向前溯因、向后求果,对魏晋玄学的三大要素——背景、内容和影响形成一个基本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