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课讲授
人类早期文明大多由大江大河孕育而出,如我们熟知的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黄河流域的中国,细心的同学们已经发现,唯有黄河流域的中国,前面没有加“古”字,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中国文明至今都存在。
教师:没错,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它们之所以有“古”字,是因为现在埃及人并不是古代埃及人,而是阿拉伯人,现在的巴比伦也生活着阿拉伯人,而古印度只是一个地理称呼,如今印度这个国家名字是由英国殖民者命名的。而中国文明从古代一脉相承,从未断流。
设计意图:结合《中外历史纲要》视野开阔的特点,从四大文明古国入手,讲述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就中国不带“古”字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教师讲解,在课程开始就树立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
过渡:那何为文明,界定文明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学案第一个栏目,勤学好问中的几则史料,在史料中勾画出关键词。
环节一:历史追问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指出:“什么是文明?”通常有两套标准。一套技术发明,如金属、城市、文字等。另一套是社会组织,如私有制、贫富分化、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形成复杂社会,特别是国家出现。
材料二 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如果一个社会已经产生国家,那么谁也不会否认它已经迈过文明的门槛。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提出,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四个方面,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这四条标准并不包括我们所常讲的,以地中海和两河流域为基础总结的西方学术界常用的两条非常重要的文明判断标准,就是文字、冶金技术。这种差别恰好表达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地方。
——《新闻办就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网(2018年5月28日)
同学们都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不同的学者对文明有不同的界定,大致分为两大类,一套是技术发明,一套是社会组织,而大多数人赞同恩格斯对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论断。国家肯定不可能突然凭空产生,它一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出现的,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的不同,世界各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并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文明产生的标准界定是,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四个方面,也就是说,只要找到以上四个方面的证据,就可以证明我国文明的出现。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学案上的材料,勾画得出世界上对于文明界定的标准以及中国对于文明界定的标准,也将教材的构建前提暨恩格斯唯物史观的文明与国家关系的理论摆出帮助理解与认识。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文明界定标准中的“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强制性权力”也为接下来文化遗存的讲授埋下伏笔。
过渡:为此,中国的考古学家一直在努力探寻着,他们根据考古发掘中不尽相同的生产工具,将古人类生活的时期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我们知道早期古人类时期,按照生产工具制作方式的不同,分为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大约170万年前至1万年前,制作石器采用打制法;新石器时代大约1万年前至5000年前,制作工具采用磨制方法。请同学们在学案上找到元谋人和北京人以及他们生活的大致时间。
环节二:温故知新
出土于云南元谋,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这个时候的他们,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并且学会了管理和使用火,主要以狩猎、采集、捕捞活动为主;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时候,出现了北京人,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烧骨的痕迹,我们可以判断当时的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已经使用并保存火种,就是在这样不断的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中国的早期人类不断发展,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我们可以看到图中星星点点的有很多出土的遗址,这体现了中国人类早期分类怎样的分布特征呢?
首先它的数量多,而分布广。我们可以发现,北到现在的东北地区,南到云南元谋,最东到了现在的中国台湾省,这是不是体现了分布十分的广泛。其次呢,这些遗址的分布是不是大多都沿河分布啊?沿着长江、黄河两个流域,那么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征,我们就可以将它概括为:满天星斗,沿河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将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人类文化遗存形象的展现,落实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再引导学生总结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人类文化遗存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历史思维、历史解释概括能力,介入苏秉琦先生“满天星斗”的观点,既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分布特点,又不失中国历史的宏大与中华文化的浪漫,由此契合家国情怀。
随着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不断劳动与实践生产力逐步得到发展,在至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早期文明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出土的红山玉龙,在黄河流域大汶口出土的大汶口红陶,在仰韶出土的仰韶彩陶碳化粟粒,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以及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它们分散聚居在华夏大地的不同地区,分别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多种多样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怎样的特征呢?
设计意图:通过在地图中展开新石器时代各文化遗存的出土代表,充分体现考古发掘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支撑作用,以达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的目的,同时感受中国古老先民的文化创造培养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
材料四 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深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们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名称,表示他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也就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在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设计意图:通过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形象地解释在中华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一体性是如何展现的。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自身的向心力和创造力。
过渡:刚刚我们从生产工具的维度解读了中国早期人类的发展。那从社会分工与社会组织形态来看,又是怎样发展的呢?我们知道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成为万物之长,最主要的就是学习使用工具以及复杂的社会系统。那么在人类发展早期,社会关系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并向前发展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刚刚所学,新旧石器时代的有关知识,我们一起来探讨,生产力、生产关系这样的社会,对社会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在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是高还是低呢?对,生产力低下,所以人们过着依靠狩猎、采集、捕捞还有使用火的方式。由于当时的人们体型较小,受自然威胁较大,所以为了保证生存,过着群居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由于生产工具由打制石器变成了磨制石器,相比旧石器时代有所进步,于是狩猎经济开始向种植经济转变,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家畜饲养分开,于是逐渐出现了聚落,人们过着共劳共享的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相比早期更加进步,于是能力大小不同,分工不同,人们的劳动所得不同,逐渐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的串联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这样的经济划分与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这样的社会组织形态划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其中穿插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变动与上层建筑逐步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
由于很难打破由能力限制造成的贫富分化,于是这些相对固定的穷人和富人,便形成了阶级。我们可以看到良渚文化遗址的出土情况,出现了玉琮、玉月等玉质礼器,我们也可以在良渚文化遗址不同的墓坑中看到,有的墓穴中随葬品丰富,有的却空空如也。这是不是就体现了墓葬等级的不同?体现了贫富的分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良渚王城由宫城、王城、外城向心式三重布局组成。
王城和外城的布局跟中国中原地区城市建造一脉相承,由此推测良渚文明跟中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随着良渚古城遗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2019年7月6日,还发生了一件令所有国人都为之兴奋的事情。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针对学案中的提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什么重大意义”进行作答和思考。
是的,我们的文明如此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发现、等着我们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告,五千年的风和雨,藏的不只是梦,藏的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勇敢与善良!
设计意图:紧扣课程开始对文明界定的标准,精准地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进行分析,逐一契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文明界定标准,得出在良渚文化时期中华文明已经得以印证,而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表示了世界对中华文明5000年的认同。完成课程文明溯源文化认同的核心任务,紧扣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过渡:那么我们的祖先究竟是谁呢?有一画开天的伏羲,有尝遍百草的神农,有统一华夏的炎黄部落联盟。尽管这段历史还属于传说古史,但随着他们进入部落联盟时代,国家的雏形已经在悄然孕育,请大家快速阅读从部落到国家这一子目,并迅速填写学案的空格信息。
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说起,但三皇五帝其实说法不一,主要有这样几种说法,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燧人氏、共工氏、祝融氏,较为常见的说法是: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经过三皇五帝的发展,为共同抗击其他部落,一些部落从军事上以及组织上联合的两个或多个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中国历史上最核心的部落联盟莫过于炎黄部落,为了抵御蚩尤东夷部落的侵犯,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最终战胜蚩尤,炎黄部落也被称为华夏始祖。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称为炎黄子孙的历史根源。
五帝后期,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万邦时代到来。来看教材第4页左上角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以及教材第5页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墓地部分及2001号大墓出土全景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墓中出土了非常多的随葬品,这些随葬品差异很大,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贫富分化的出现,随着贫富分化的阶层不断固化,阶级分化也就随之出现。而祭坛女神庙的出现也表示着中国早期国家宗教崇拜为代表的神学与世俗权力相结合的逐渐形成。中国早期社会就有万邦时代当中的部分邦国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贫富分化的阶层不断固化,一部分富有的人对外需要防御外来部落的来侵扰,对内需要防范穷人的暴力抢夺,所以,他们需要建立一种公共权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修筑城墙、宗教场所,雇用保卫者……而这些得以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最初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才能被大家推举出来,也或许是依靠财富被推举出来的。结合我们课前中华探源对文明的定义,中国的早期国家已经逐渐形成。
过渡:夏部落的禹治水有功,接受了舜的禅让,成为了部落首领,我国最早的国家夏建立起来。请同学填写一下学案的空格信息,并思考为什么夏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呢?回答这道题其实需要回答两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夏为什么是国家?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夏的国家性质是奴隶制?让我们一起走进二里头等遗址的考古现场,从社会分工、贫富分化、公共权力、王城特点四个方面来思考第一个问题,再从夏王朝的继承制度来思考第二个问题。
《国语·鲁语》当中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这则材料的意思就是当年禹在会稽山会群神,而防风氏的首领迟到了,没有及时赶到,禹就将其杀掉。这就充分表明了当时作为国家首领的权力是相当的大,可以决定一族首领的生杀大权。而就在这样强有力的公共权力的领导之下,中国早期国家夏不断发展,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也被认为很可能是夏的遗存,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品种繁多、做工精美的青铜器与陶器。在其中两座大墓当中也出土了我国的重宝龙形绿松石饰品以及绿松石镶嵌铜牌饰。这样的饰品时隔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就是这样品种繁多做工优美的饰品,以随葬品出土反映了夏朝怎样的特点呢?首先做工精美,表明了它的手工业颇具规模:其次随葬品丰富,墓葬等级却分化严重,这也表明了当时私有制的发展。
过渡:关于夏朝的最后一个特征就是世袭代替了禅让制,这是根据两则文献史料的信息获悉的,只是两则材料却对于启继位的过程有着不同的说法。
史记说的是让,战国策却说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史料是我们论证的重要依据,写史之人会受其历史时期环境影响。司马迁撰写《史记》的西汉时期,随着汉武帝的大一统,儒家的忠义思想确立,而战国时期则展现出主动争夺的思想,所以对于历史的记录很难做到完全的客观。但可以肯定的是,继禹之后,权力的继承方式就由原来的禅让制变为了世袭制,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从此,早期国家带着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征便产生了。
我们学习过部落联盟与早期国家下的史实知识,那一起来探究对比一下,部落联盟与早期国家在执政者选举方式同指基础,以及阶级关系之间究竟有何不同?(表格)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内容注重利用教材辅栏,充分发挥各栏目的功能,特别是利用辅栏中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记载进行史料辨析,并说明王位世袭制的弊端,为理解夏、商、西周的灭亡打好基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
过渡:而就是这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继承体制,将国家的运行寄寓于最高统治者一人,先取决于国家治理者的治理水平以及道德高低。这也为夏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由于夏王朝最后的王夏桀暴虐无道,公元前一千六百年,被商族部落的首领商汤所灭,夏朝灭亡。商汤也正式建立起商朝。
商朝建立,起初经历七次迁都,最终由商王盘庚,定都于殷,在这样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商王朝确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其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也使得周边的部落臣服于商,所以商朝实行的是内外服制。这里的服指臣服、服事,内服则是指商的核心势力范围,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而外服则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方国是什么呢?方国是指活动在一定区域、有血缘关系的部落。这样的国家机构比起夏的治理更加完善。
然而这样纯粹依靠军事实力的征服,间接管辖的控制,真的可以长治久安吗?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分析一下。材料一,甲骨文合集6957号反面,“其告曰,土方侵我田十人”。土方是当时商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有十个人侵占了商的土地,《史记》中记载“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这准确地表达了商朝在内外服制度之下,国家实力强盛与否对国家政权稳定的影响,在这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当中,商王朝不断受到周边部落的冲击。统治者商纣王的暴虐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商的覆灭。
设计意图:商王按所谓“神”的旨意行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朝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几十个类别之多,如社会等级、官制军队、刑罚监狱、征战纳贡等,反映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成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最重要的史料。同时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应倍加珍视、保护和传承。运用相关史料,一是落实课标要求:“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得出甲骨文是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实证;二是通过对甲骨文格式、内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明确甲骨文的档案性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和实证素养;三是通过讲解甲骨文的文化价值,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各路诸侯参与牧野之战,决胜商军,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武王伐纣的过程当中集结各路诸侯,同时也将这些诸侯势力收归帐下,在周朝强大的武力之下,各路诸侯也归顺武王。周朝的疆土前所未有的广袤,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时代,应该用什么制度管理如此广袤的疆土呢?没错,就是分封制。
周天子创造性的实行分封制,在《大盂鼎》铭文中有这样一段记录: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邦国的官员四名,人众自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
就是通过这样的层层分封,建立起等级森严的统治阶级,以巩固自己的特权。那么随着时间的发展,这样的政治特权又该如何继承呢?没错就是我们初中所学到的宗法制,是按照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关系的一种制度。核心是什么呢?嫡长子继承制。通过分封嫡长子继承周天子的爵位为天子,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以此类推。这样通过宗法制度确立起继承原则,达到阶级固化稳定统治的效果。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互为表里,政治组织与亲属组织相结合,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家庭下逐渐形成巩固。家天下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家国关系,家庭层面,权力继承制度与宗法制国家层面权利分配制度以分封制,家国一体,互为表里。为了维护分封制宗法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运行制度,周朝还创立了礼乐制。从人一出生就规定了其使用的器具规格,包括所听的音乐规格,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巩固稳定其阶级观念,周礼也因此成为维护等级,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通过对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学习,我们一起来了解探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又有怎样的作用。
分封制与宗法制与选用为纽带,互为表里而里约制是维护其二者的工具,它们共同的作用确定了秩序巩固统治以及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二礼乐制,则是我们刚刚所说,是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统治工具。
设计意图:运用图示法联系初中知识和联系教师的讲解将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背后的关系清晰形象地表现出来,锻炼了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与当代中国人生活中蕴含的宗法制中的家国印记,培养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过渡:但是我们不禁思考,随着时间不断久远,血缘关系不断淡化,这样的统治体系会带来怎样的问题呢?我们都知道周天子对于诸侯的控制,越来越力不从心。这导致后期礼乐崩坏,诸侯割据。
西周的灭亡就是很好的例子,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暴虐国人暴动,召公周公共和之政,史称共和元年,而到了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后,经杀幽王,西周灭亡,而公元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过渡:商与西周的政治发展脉络,我们就此介绍到这里,那商与西周的经济发展又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来看一看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发展。
材料五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六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首先是商与西周的土地制度,一里见方的土地定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亩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才能耕作私田,还有这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这天下的土地都是属于王的,这说明了,商周时期土地制度归谁所有?归王所有,所以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实质就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人们只有使用权,没有买卖权,通过分封,世代沿用,土地由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过渡:第二个方面,农业成了主要的生产部门,这是当时出土的一些农用工具,农具的材质十分丰富。在手工业方面,我们知道,商最出名的就是青铜器的制造,而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推动了我们对文化溯源的进程。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个视频,并仔细观察视频中的字是如何书写的。视频当中我们看到了何尊上镌刻的“中国”二字,也是中国两个字最早的实物记载。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和老师一起来试着书写,并感受“中国”两个字最初的模样。
课堂活动,书写“中国”两字的金文字样。
就是这样一笔一画,“中国”两个字穿越千年,镌刻与方寸之间,印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跟随着一件件文物出土从千万年步步走来,看过了“满天星斗”的文化遗存,看过了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从原始社会走到了封建社会,从三皇五帝讲到了夏商西周,从粗糙的打制石器,到篆刻铭文的青铜何尊。中华文明从起源之时就一脉相承,从未断绝,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现存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不只是我们的口号,而是应该铭记在每一个人心中,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何尊的片段,直观地感受在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辉煌成就和精湛技艺,同时发现青铜器皿背后的历史信息,即何尊内的铭文,着重讲解“宅兹中国”字样,是“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感悟一笔一画之中延续千年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