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教学得失

(二)本课教学得失

虽然本节课在课程讲授之前进行了充分的备课,但是落实到实际讲授环节中,还是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我将对本课缺憾之处进行一个总结回顾:

1.与学生互动模式较为单一

在备课阶段,我设置了数量适中的史料分析环节,希望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对材料的自主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比如在第一子目——大动荡,我设置了三则史料,分别是出自《孟子·告子》的“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出自《左转》的“(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以及出自《〈战国策〉书录》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三则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权力由天子到诸侯再到士大夫这样一个下移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对周朝不同时期权力状况相关史料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素养,让学生明晰在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等级制度逐渐走向瓦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史料的方式,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如果仅采用这种教法的话,就显得比较单一。学生通过教师引导来掌握相关知识,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法来进行课堂讲授,比如小组讨论等方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课堂内容呈现效果存在不足

备课准备内容较多与有限的授课时间构成矛盾。比如在子目五——大交融中,这里有两则材料: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资治通鉴》

考古出土的中山国铜器铭文,全部为汉字篆书,其内容则大谈天命、忠、孝、仁、义、礼、信,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于凯《战国史》

在原本的备课计划中,我是要对其进行分析展开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施促进了各地区,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汉人因为胡服劳作方便而穿上胡人的服饰,胡人因汉人的服饰飘逸而穿上汉人的服饰。“胡服骑射”促进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融合,也缩短了赵人、胡人心理上的胡、汉差异。从而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为秦汉时期全国各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我在备课过程中,处理方式是将《资治通鉴》的这段史料与当下考古相比较,也就是于凯《战国史》中所记录的“考古出土的中山国铜器铭文,全部为汉字篆书……”。通过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原诸国在主动学习周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而周边少数民族呢?从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出,他们同时也在主动学习中原地区优秀文化。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层面,就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这也与第一课的内容相互呼应。这样的处理,不仅方便同学们进行知识的迁移,也方便同学对本课的理解。但是在实际讲课过程中发展,由于这一子目位于课程的结尾部分,因此在讲课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很难保证这一部分的讲课时间——如果无法保证讲课时间,那么如何将逻辑关系精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也成为一个问题。所以这也是本节课讲授过程中的缺憾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