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2:讲授新课
1.文学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典论·论文》
教师:建安文学,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并以三曹为核心。刚刚我们玩游戏时提到的《短歌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曹丕《典论·论文》中关于“文章”的这段论述,试着总结提炼他对写文章的主要观点。
学生:这是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说文章的作用是治理国家的社稷,是不朽的大事,因此写文章要用心。
教师:没错,在这样一种整体认识的指导下,建安文学在东汉末年蓬勃发展。在今天的安徽亳州,建有一座建安文学馆,里面详细介绍了建安文学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建安文学的基本内容和风格等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实地探访、深入了解一下。
材料四: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这一时段内的其他文学形式。首先,在东晋,出现了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作为一名隐居的田园诗人,可以说他的诗承载了千百年以来我们每一代人的向往,读他的诗是一种享受。那种朴素,那种淡泊,让我们叹息弥襟。诗歌要怎样才能写得真诚,陶渊明就是最好的回答。他用一首一首的诗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千百年以来不衰不忘的世外桃源。到了南朝,骈文兴盛起来。大家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学的《与朱元思书》便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之为代表的南朝骈文有哪些特点?
学生:南朝骈文在形式上讲究对偶,在声律上则追求平仄配合、音韵谐和。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老师再补充一点:南朝的骈文还讲究文采华美,讲究用典,悉心雕琢,文风非常精致。这里我们还截取了《木兰诗》的一部分,以它为代表的南北朝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下面的表格。

教师:初唐四杰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大文学家的合称,久负盛名。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也是初唐文学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到了盛唐,山水诗、边塞诗随着当时社会经济及政治局势的发展逐渐兴起,分别以王维、孟浩然和高适、岑参为主要代表。盛唐还涌现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没有李白,我们说童年,没有青梅竹马;说爱情,没有刻骨铭心;说享受,没有天伦之乐;说豪气,没有一掷千金。浮生若梦、扬眉吐气、仙风道骨,都不存在;蚍蜉撼树、妙笔生花、惊天动地也都不见了踪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李白,他是谪仙人,也是明月魂。不同于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吟诗最讲求现实,因此也被称为“诗史”。他的“三吏”“三别”和《春望》描摹人民苦难、山河破碎之情状,字字泣血;他的爱国热情和悲悯情怀,担得起古往今来的盛赞。到了晚唐,“小李杜”的出现,创造了晚唐的诗歌高峰。但基于逐渐没落的时代背景,其主要成就集中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的爱情诗歌,与盛唐波澜壮阔的气象大相径庭。
2.书法
材料五:
草书歌行
唐·李白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首李白的《草书歌行》。找找看,有没有你熟悉的名字?他们都是干什么的?
学生:怀素、王逸少、张伯英、张颠……他们都是著名的书法家。
教师:那么,在这一时期,书法方面有哪些新成就呢?
教师展示,学生浏览四幅代表性的书帖。
材料六:

教师:《曹全碑》笔形经典,丰富多变,圆实活脱,刚柔相济;《自叙帖》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气。那么《兰亭集序》和《多宝塔感应碑》分别有怎样的书写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按小组进行讨论,稍后请小组代表上台为大家进行作品赏析。
学生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波澜起伏、抑扬顿挫,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那一场流觞曲水的宴会,促生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光时刻。
学生2: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字形严谨致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有一种古朴厚重的美感。
教师:同学们作的鉴赏都非常好。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各种字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到了隋唐时期,字风融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颜筋柳骨”便是其中的代表。2020年11月13日上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了首例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墨书书丹墓志。这是目前唯一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期书法真迹,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材料七:

颜真卿墨书书丹墓志

柳公权《金刚经碑》
3.绘画
教师展示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像及其代表作品。

顾恺之《洛神赋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阎立本《步辇图》
教师:东晋时期,开始出现专职画家。代表人物为提倡“以形写神”的顾恺之,其代表作就包括著名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到了隋唐,绘画的题材愈加广泛、风格愈发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
教师展示王维《辋川图》。
材料八:

王维《辋川图》
教师: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绘画主题主要集中于山水、花鸟,有一种恬淡雅致的情趣。
4.雕塑
教师:讲完了绘画艺术,我们来看看与之密切相关的雕塑艺术。我国有三大名窟,分别为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结合课前请大家预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来谈谈对它们的了解。
材料七:

学生1:云冈石窟的建设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以中期发展最为兴盛。这一时期大致对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云冈石窟倾一国工匠之力,以基本国力为保证,雕刻水平高、造型精美。到孝文帝迁都之前,皇家所经营的大窟大像都已经建设完成了。
学生2:传说中,鲤鱼跃龙门的故事便发生在河南洛阳的龙门。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历代皇族都斥巨资在此造像。其中,最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即根据武则天的形象雕刻,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学生3: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教师:看来同学们的课前预习工作都做得很充分。是的,在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蓬勃发展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美的体验。那么结合前面对隋唐绘画艺术的介绍,从这些代表性的石窟中,大家能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学生:宗教的兴起。
材料十:
在这个时期(魏晋南北朝),相对于两汉,传统文化的内部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如伴随着政治斗争的残酷、社会局势的动荡、人性的觉醒,玄学清谈成为时尚,佛、道广泛传播……虽不再有两汉的盛况与“独尊”地位,儒家的政治观念、道德说教、人生理想,依然是维系国家政教传统的核心准则,也是当时世族仍在传承的内在命脉。

——胡阿祥、何毅群《从文化的角度观照六朝江东世族——〈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评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胡阿祥、何毅群的论文节选,体会“新变”的含义,并结合初中所学,据材料分析讨论儒、释、道三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概况。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这个问题交给大家独立完成,可能略微有一些难度,那么就让我们按照时空逻辑,一起来梳理儒学、道教与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首先来看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家的发展情况。

教师: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著名的魏晋玄学。请同学们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思考:何谓魏晋玄学?
学生自行思考。
教师:何谓魏晋玄学?这两则材料是说,万有是无的外部表现和作用,天下万物的存在以无为本。何晏、王弼的基本论点是“以无为本”,“以无为体”,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当作“有”的存在根据。他们认为在形形色色的多样性的现象背后,必有一个同一的本体——“无”。在他们看来,“有”不能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必须依赖本体“无”。那么,往前看,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向后看,魏晋玄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教师:步入隋唐和五代十国,我们一起来看看儒、释、道三家又有哪些新变化、新发展呢?

教师:在佛教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重大的曲折——“三五(武)一宗”灭佛运动。请同学们依据下面《南史》和《神灭论》中的两则材料,归纳官方反佛的原因。
学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教师:民间,也出现了一股反佛思潮,代表人物是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在这一时期,佛教文化固然遭受了损失,但其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教师: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儒、释、道思想的互动是一重大文化现象。魏晋时期,三教初次发生交涉,并在相互碰撞、冲突、融合的过程中,彼此借鉴、吸收、融会对方理论之优势,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的学术灿烂时期,并奠定了此后在中国哲学史上各自的文化特性与历史定位,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导、以道家玄远之学为主旨、以佛教离世脱俗为精神追求的思想格局。
5.中外文化交流
教师:文化的发展不应该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而应该是一个不断交流、促进、升华的过程,这一时期我国的中外文化交流亦是如此。这一部分,我们分成“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侧面来看。
引进来——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总的来说,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走出去——①佛教外传: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②本土文化外传:唐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唐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6.科技
教师:如果你是玄奘,你会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扩大《大唐西域记》及你所译佛经的传播广度,并增强其影响力。请同学们结合对当时科技的了解,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
学生:我会使用雕版印刷术,加大书籍的印刷量,以此扩大书籍的传播广度,增强其影响力。
教师:没错,雕版印刷术在唐末已经相当成熟,用它来印书再好不过了。
展示视频:雕版印刷的流程。
教师:雕版印刷技艺古称版刻、梓行、雕印等,是指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图文转印于纸张的技艺。这种技艺在书写和设计上有较高美学要求,雕版的关键要控制刀速和走刀的方向,特别讲究粘、编、折等操作技巧,整个流程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其代表作——唐咸通九年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确切题款纪年的雕版印刷品,见证了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辉煌。在江苏扬州,有一座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那里面有这样一组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文化巨匠的雕像,这也表明: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对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传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世界文化史上了不起的创举。
教师:除了雕版印刷术,科技领域还有哪些新成就?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内容及课外积累知识,按照课件上“时间—人物—成就”的大致规范畅所欲言。
学生1: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这一纪录才有人超越。
学生2: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他开创了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生3: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生4: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他的测量值与现代值相比,相对误差仅约为11.8%。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老师在此还要补充几个知名的“最早”——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一本综合性农学著作;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与医学家孙思邈的医学名著《千金方》一样,对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对课本和课程标准的讲授,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和记忆史实。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培养自己对史实背后各种要素的捕捉和理解、探究能力。此外,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再与课堂中教师的讲授相结合,能够增加认知的广度和维度。课堂活动的设置求精不求多,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探究的积极性,也对其所得知识进行了多层次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