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比赛中教学理解的转变与进步

(一)在本次比赛中教学理解的转变与进步

1.忠于教材,却不可局限于教材

以前的我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以前的我在高中学习中总是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新编的《中外历史纲要》教材,注重史实,不尚空谈,很多知识需要老师学生补充,所以对于现在的历史教学。我们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要深挖教材内容背后的知识,多加阅读其他书籍进行知识的补充,要有学术视野支撑。在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司马光《资治通鉴》、范文澜《中国通史》、钱穆《国史大纲》等著作对我启发较大,我从中得到了许多书上没有却又极其有利教学的史料和观点。所以我们需要广泛阅读学术著作,精选史料创设场景,为学生们营造富有知识深度的历史课堂,不可只是按照课本泛泛而谈,要具有学术视野、中学情怀。

2.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正确选择和运用

现在的历史课堂不可过分局限于书本,以教师为主体一味地满堂灌,在以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采用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如果翻阅一些老教师总结毕生教学经验的著作,就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

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尤其是对于知识的需求,会随着各种知识的不断细化而呈现加速旺盛的需求,人们也从之前的被动学习逐渐转向主动学习,从不明所以地学习到有明确目的性地学习。这个时候,作为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在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不仅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三国两晋南北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十分频繁的时期,而且是夹在秦汉与隋唐之间一段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学生具体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没有像大一统时代那样理想。因此,如何引导高一学生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理清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建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空观念,仍需做足功夫。鉴于如此学情,首先,我以自己制作的1分30秒的微课,结合书上地图和PPT上图片为学生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有利于课上的学习和课后的再学习;在课堂上,我借助史料营造场景,以同学们的视角,走进历史理解历史;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以及现代技术实施现代历史课堂教学。

3.要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现在来说,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敦促者。原来我们所谓的课控,现在应该称之为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相对于课堂把控,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一下子提升上来,他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获取,进一步说,学生在拥有基本的知识获取能力之后,便依靠旧知识来不断回答,引申并总结,从而达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手,并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给予学生正确的方向性指导,这个过程中教师允许学生出现非原则性错误。但一定要着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的培养,引带他们结合史料正确的分析问题,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思辨”是联通古今、打动人心、涵育思维的一个途径。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的孝文帝迁都,我希望他们能够结合相关材料,多角度认识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和汉化举措的影响,认识民族交融的多面性,感受民族交融要经历长期过程,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加强学生主体的自学性,学会挖掘和分析历史。现在的学习过分局限于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弱化了史学学以致用的功能。就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为例,政权更迭频繁而复杂,民族融合概念也极其深刻,传统考试只是对朝代和定义的考查。但历史学科的考试要真正达到考查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的目的,让同学们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的具体表现和内在原因,民族融合的内在推动和深刻含义,改传统的封闭性考试为现代的开放性考试。在这种考试中学生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

4.学生和老师过分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

但这种局限性不只是对学生而言,对老师也是如此,因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时代特色本身就是分裂、混乱的,所以在备课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时我无法捋顺整节课的设计思绪。机缘巧合下我来到了我们学院的地下博物馆,当我真正走近那魏晋南北朝那段历史,看着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下残存下的文物,几片断戟触动了我的内心,那以前杂乱无章的乱世竟清晰的浮现在我的眼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设计思路油然而生:以时间为经,南北为纬捋顺朝代更迭的脉络从整体上感受乱世,再以胡人内迁和人口南迁为切入点在细节上走进乱世,重点落在江南开发和孝文帝迁都分析乱世。所以我觉得学生和老师过分局限于校内和书本上,忽视了社会大课堂的作用,暂时的离开书本,走进社会走进历史,才能更好地体验和感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