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秦从何而来?它是如何实现统一?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对问题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高一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也更善于从视频中获取历史信息。视频播放前教师就视频内容和教学内容向同学们进行针对性提问,让大家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观看视频,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实现有效教学;通过有层次、有启发性的设问,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1.秦兴:江山一统
(1)统一潮流和趋势。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2课提到的在春秋战国的动荡与发展、变革与争鸣中蕴含的统一因素,教师讲授兼并战争促进统一、经济发展促使统一、诸子百家追求统一,使学生理解统一已成为这一时期的潮流和趋势。

教师引导学生从世界视野和角度看待这一时期的统一潮流,出示大致与秦朝处于同一时期的世界帝国对比表格,帮助学生理解不仅是在中国,在当时的世界统一各个分散的势力也成为大势所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和讲授使学生明确不论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世界,统一都成为历史的潮流和趋势,应当在历史发展的统一潮流中探究秦国统一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同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在思考历史问题时不能仅局限于某一历史事件本身,要拓宽历史思考的广度,加深历史思考的深度,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使学生获得视野、格局、观念、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进步。
(2)秦国独特的优势条件。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荀子·强国篇》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萃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教师提问:为何统一偏偏由秦来完成?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秦国有其独特的优势条件。教师展示秦国地形图(图略)、秦国历代重臣原身份表以及相关史料,使学生在视频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地图、表格和史料的阅读分析理解秦国统一六国所具备的优越的地理条件、雄厚的物质基础、秦国采取的广纳贤才的措施以及秦国先人的积淀。

设计意图:运用地图进行讲解分析,使学生感知秦国的优越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意识;图文并茂,更容易激发学生思考。
(3)远交近攻的统一战略。
教师出示《秦灭六国形势图》(图略),使学生结合秦灭六国的动态视频知道秦灭六国的顺序,明确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国在拥有优势条件、具有很大把握统一中原的条件下,仍然没有轻敌,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周全的准备,使学生感受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设计意图:运用历史地图教学,使学生感知秦灭六国顺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意识。通过对秦王嬴政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的细节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可敬、可学之处,进行有温度、有深度的历史学习。
小结:通过秦兴:江山一统部分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秦能够承担统一大业,不是历史的垂青,而是秦王嬴政在秦国基业基础上施展其雄才大略的结果,更是在历史统一潮流下的大势所趋。正是基于此,秦国的崛起之路走了500多年,历经了500多年的积淀,终于抵达了它辉煌的顶点,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
过渡:教师提问如果学生是始皇帝,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应该怎么治理?刚刚灭掉六国、统一中原、建立秦朝的统治者应该如何管理国家、巩固自己的统治?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走近历史人物,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同理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构建有生命力的互动课堂,力求达到“情思交融”的课堂效果。
2.秦政:社会一体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秦朝建立后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建设措施,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分析,根据史料归纳、总结皇帝制度的内容,教师强调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既是皇帝制度的内容,也是皇帝制度的特点。

教师提问:秦朝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请同学们绘制三公九卿制的示意图,教师展示示意图并强调三公九卿制下中央官僚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中央权力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教师出示三公九卿职务表,引导学生分析九卿职能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他们虽然是中央职官,但是为皇帝一人服务,体会家国一体的特点。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明了历史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生对史料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根据不同类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高中学段必须要掌握的能力。这部分教学采取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论从史出,得出相关历史解释的方式,以此提高学生通过史料全面、清晰地表达自己历史见解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秦朝在地方治理上实行的制度并强调郡县的主要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地方被中央牢牢控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第1课所学分封制的相关内容,从官员产生方式、权力大小、历史影响等方面对郡县制与分封制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学习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利用示意图进行历史解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中央权力又集中于皇帝一人,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专制主义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共同构成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同时对秦朝开创的这一政治制度的意义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示意图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历史解释,更加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掌握。
(2)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教师展示教材上提供的考古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其他统一措施,对“驰道”“直道”等历史名词进行解释,组织学生针对这些措施的影响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课本;考古材料与文字史料相互印证,使学生认识到考古材料对文献史料的印证、纠正、补充作用;引导学生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思考历史问题,辩证地分析统一措施的历史影响,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3)秦朝疆域的开拓。
并吞列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教师利用秦朝疆域图(图略)讲授秦朝开疆拓土的过程,使学生感知秦朝最终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庞大帝国,理解秦朝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逐渐将它的政治制度、统一措施推行至全国,并将荆楚、吴越、南越、西南夷等少数民族都纳入秦的政治版图,并通过对地图和史料的分析知道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体会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历史地图进行讲授,使学生更容易感知秦朝建立的庞大疆域及其对中国此后历代王朝版图的奠基作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意识。
(4)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教师利用史料、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以疆域、民族、政治、文化、经济为角度、从长时段分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史料进行教学,就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这一问题进行开放性的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从感知古代文明与政治制度的历史隧道中回归现实,体味古代中国人民的高超智慧;在分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时突出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过渡:教师讲述上述措施都让秦国的统一初步稳固,可是秦朝却并未像秦始皇设想的那样二世、三世传至千世万世,短命而亡。是什么导致秦二世而亡?
3.秦亡:千古一叹
(1)秦的暴政。

(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秦)农民尝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柳宗元《封建论》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以及对数据、史料的分析,归纳秦暴政的种种表现,使学生认识到暴政最终使得秦朝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矛盾不可调和,引发了农民起义。
设计意图:这部分知识在初中已有涉及,教师采取讲读法进行讲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暴政引发矛盾的不可调和是秦亡的原因之一,进行唯物史观素养的培育。
(2)秦的灭亡。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史记·陈涉世家》
教师运用陈胜吴广起义图和史料进行讲授,强调陈胜吴广起义的地位和性质;教师通过对“张楚”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六国复国运动对秦亡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刘邦、项羽领导的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灭亡秦朝;教师运用楚汉战争示意图(图略)对楚汉战争进行简单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刘邦胜利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与现实相联系总结历史教训,理解建立长治久安的国家不仅需要政治制度的加持,还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强调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通过联系实际总结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现实观照和家国情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