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再思考
《中外历史纲要》较之前的历史教材改动非常大,每课内容时间跨度大,容量大、概念多、头绪多是本教材的一大特点。一节课的容量,往往相当于以前教材中一个单元的内容。用这样的教材落实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拿本次比赛我抽到的第四课为例,本课涉及的时间跨度长达400多年,相关知识点在初中教材中分成四课时进行介绍。若是需要在不到四十分钟的时间内讲完两汉的基本史实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着重进行了两方面的尝试:一是基于课标、基于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将教学的重心聚焦在对汉武帝时代的剖析和解读,进而管窥汉代的时代面貌和历史贡献。二是教学目标凸显素养立意,以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以教材、《史记》、《汉书》为素材,依据历史解释素养的四个水平划分落实课堂教学。
具体设计思考如下:通过对教材与课标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汉武帝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最重要的内容,其他部分如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学生可以通过课下的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少讲,甚至不讲。所以对于这一部分我的处理方式是:课前提前安排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通过两汉时间轴的制作将本课知识点填写完整,教师对非重点内容稍微提及,这样可以花费较短的时间使学生对本课整体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从而有充分的时间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而面对本课的重点及难点即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实行的措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讲解经济措施和思想统一措施,其中经济措施中的均输平准和思想上为什么要选用董仲舒的儒学作为统一思想又是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我对这两个问题做了以下处理:
首先是经济方面,在充分理解汉武帝经济垄断措施实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将汉武帝所实施的经济措施与我国现行的国家经济制度联系起来,如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与今天的币制改革,汉武帝时期实施盐铁官营与今天国家垄断烟草行业等,让学生明白历史的继承与发展,了解今天所实施的经济政策与汉武帝的经济措施的共同之处及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优点,达到借古知今的目的。
在思想方面,通过带领同学阅读《汉书·董仲舒传》中对董仲舒儒学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比出春秋时期儒学和董仲舒儒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得出董仲舒的思想被采用是因为它符合汉武帝维护统治的需要即时代的需求。还有注意的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需要自上而下都能行得通的国家意识形态,董仲舒的思想对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以上是我通过对教材和课标的理解所做的教学设计及教学预期,但在真正实施教学中发现,尽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已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删减,要在一节课内实现所有的教学预想目标时间仍然很紧张。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后续改进中,应当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对教学内容再次进行缩减,留其精华,变广度为深度。
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我注意到了古今的对比,但对于课题中的“巩固”一词没有做深入的解析,汉朝的强盛与秦朝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进行透彻的分析,在后续改进中应增加汉朝所实行的各项制度是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并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