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5:认识赋税制度的演变,两税法的产生背景、特点
走向简化的赋税制度
教师活动:
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陈寅恪《论韩愈》
设计意图:通过本段话,由政治的选官制度和中央官制,过渡至隋唐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汉初。
教师活动:展示PPT上的汉朝赋税的简单知识框架,简要介绍汉初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并总结汉初赋税制度呈现复杂特点。
(2)魏晋南北朝。
教师活动:讲述租调制产生背景: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处于战乱之际,人口变动大,难以征收人头税,于是便废除了口赋和算赋,实行租调制度。
引导学生阅读第三目第一段,画出租调制和均田制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绘制并展示示意图。
设计意图: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画示意图)引导学生熟悉基本知识,激发不同思维结构想法。
(3)唐初。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讲解唐初时期租庸调制的“庸”的创新,引导学生思考租庸调制呈现怎样的特点?
材料五:武德七年(614)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绢)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
(“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材料六: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唐德宗宰相陆贽
(整个赋税制度仍然是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
教师活动:进一步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实施租庸调制的条件,引出两税法诞生的背景。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政府需要同时掌握土地数、户口数、人口数)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概括两税法之前的税制始终是复杂的体系。
(4)两税法出现背景。
教师活动:在多媒体上展示书本“史料阅读”材料,引导同学们提取两税法产生背景信息,分析史料。
材料七: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学生活动:结合书本并阅读史料,提取两税产生背景信息。(政府掌握的户数和人口减少)
(5)两税法的内容。
教师活动:展示史料,引导同学分析并总结两税法内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归纳两税法走向简化。
材料八: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三十税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学生活动:分析史料,认识两税法内容走向简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和制度特点及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6)两税法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表格,并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三目最后一段,并通过对两税法背景和内容的认识归纳总结走向简化的两税法的影响。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缓和了中央的财政困难。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第三目最后一段,思考两税法的变化及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抛出问题:“两税法走向简化,本意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发展到后期有无弊端呢?请同学们思考书后的问题探究。”
材料九: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十: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号为羡馀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教师活动:设计分组。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并自由讨论、思考两税法的利弊。(在后期加重了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