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3:发展与交融——从政权更迭格局到全国统一

环节3:发展与交融——从政权更迭格局到全国统一

1.江南经济的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

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争和动荡作为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这段历史中的一个新现象: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学生一起基于史料《晋书》的记载来分析这个新现象的原因。

设计意图:江南经济的开发,在初中课本已经有所涉及,学生对于其中的原因也有所了解,因此在高中阶段,以具体的历史史料进行解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在这种离乱与动荡的岁月里,在南方出现了一种新气象——江南经济的开发,那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出现这样的新气象呢?同学们跟我一起读一个非常简短的材料,建安初也就是东汉末年,就出现了关中地区。请注意同学们,关东地区是当时最富庶的经济区域,汉高祖刘邦就是凭借关中为大后方一统天下的。然而就是最富庶的经济区域的老百姓大量流亡了,数量有多少呢?10余万家,如果是5口之家,大约是50万人。如果是10口之家,那可就是100万人啊!这些人去了哪里呢?荆州!荆州是哪里呢?(可假设问),就是今天的湖北一带啊,到了长江流域。继续看,至于永嘉,丧乱弥甚。永嘉是什么时候呢?西晋末年,丧乱弥甚,也就意味着北方战乱更加频繁,那么同学们你们说南迁的人数会怎么样?对,会更多。正是这样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人口南迁。

这些北方的百姓迁移到南方,充实了南方的人口,那么他们带来的仅仅是劳动力吗?其实北方去的不仅仅是简单劳动力,他们是中原地区掌握有先进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劳动力,也就是先进技术是不是?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再加上江南地区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水利之便,于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设计意图:关于江南经济的开发,初中阶段已经基本解释清楚,所以在此基础上通过史料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史料解释的能力。

2.民族交融的历程:北族内迁—民族相遇—交互影响

以江南经济的开发为过渡,引出另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民族交融。以“北族南迁”的历史作为引导,与学生通过两幅历史图片: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北方儒生胡床像,一起分析在东晋十六国时期不同民族在相遇后在生产、生活上出现的双向的、自发的、渐进的影响。

概括过渡,进一步引出民族交融现象也出现在了北方的统治集团中,出示冯太后塑像图片,提问:同学们,图片中的人有谁认识啊?她就是身为汉族,在北魏朝廷中临朝称制的冯太后。然后以《魏书·食货志》的记载分析北魏统一后面临的问题,与之相对应,指出冯太后采取的措施:(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稳固了北魏的统治。

以《魏书·任城王传》引出孝文帝改革的序幕,进而从“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四个方面分析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最后,对孝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在我国北方也出现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景象。这种景象由于西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族内迁。于是在中原地区就出现了各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相遇和杂居,长期的相遇和杂居。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民族间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我们来看左边这幅图,这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中出现的画面,它描绘的是一幅什么场景啊?正如下面文字叙述的:这是《采桑图》。那么同学们,采桑是中原民族所做的生产方式还是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啊?对,是中原民族的。那么现在我们在少数民族墓穴中发现了这样的壁画,那么至少说明有一部分少数民族至少已经接受或者赞同中原民族的生产方式了。这说明了什么?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而我们再看右边这幅图,图中人物所坐的是胡床。同学们,秦汉以来中原民族的坐姿是什么啊?对,是类似于“跪姿”,在今天日本、韩国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姿势;而胡床呢?它是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马扎”,非常适合游牧民族不断迁移的生活方式。那么这幅图中,这位修书的读书人坐在了胡床上,采用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这又说明了什么?对,中原民族向游牧民族的学习!那也就是说,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间的学习、影响是双向的,是交互的,产生了民间的、自发的交融。

而这样的情况,也被北方的统治集团注意到了。在公元5世纪北魏统一北方后,当时的北魏面对十六国带来的影响,是怎么的场景呢?我们一起来看这则材料:诸州户口,籍贯不实。这说明了什么?北魏境内各州他的户口和他的籍贯不实,北部由于长期的动乱,北魏政权无法有效控制人口,这就会导致无法按照户籍人口收取课税。这无疑会直接威胁新生的北魏政权的财政收入和统治基础。

同学们,图片中的是谁啊?(灵活应对),当时孝文帝年幼,冯太后临朝称制,那么冯太后面临这样的情况,她下决心进行改革。她是如何针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改革的?首先为了有效地控制户籍人口,冯太后实行三长制:五家一邻长,五邻一里长,五里一党长。通过这样的方式,北魏政权不仅强化了地方基层的治理,而且有效地控制了户籍人口,也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才能够保证按照户籍人口来定租调。但是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北方人口南迁,长期战乱北方大量的土地被抛荒,土地无人耕种,赋税又从何而来呢?因此冯太后就采取均田制,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按一定规定来分配给百姓。正因为这两项改革,北魏政权得以巩固,也在政策上开启了汉化的先河。

在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掌权继续推进改革,但想要继续推进,孝文帝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一起来看材料:“国家兴自北土……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同学们,通过材料,我们看出,孝文帝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可提示:文轨未一表明孝文帝想要在文化上加强交融,用武之地说明平城保守势力强大)因此,孝文力排众议将都城迁到了中原的洛阳。这开启了北魏全方位的汉化改革的肇端。

在孝文帝迁都后,随即开启了各方面的汉化,如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我们来详细看一下。

如讲汉语: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逐步改汉语,30岁以下立即改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罢官降爵。穿汉服: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体现华服之美。改汉姓:(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所以孝文帝本名拓跋宏,而在带头改汉姓后就变成了——元宏!结汉亲:孝文帝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女儿嫁给汉族大姓。通过这样的措施,北魏政权加强了与中原地区上层地主的联系,巩固北魏的统治,北方的民族交融也正是在这场改革中加速推进。

正是冯太后、孝文帝敢为人先,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历史带来深远的影响,有人对于这场改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改革顺应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民族逐渐交融的历史大趋势(在此之后,民族间的隔阂大大消解,中华民族吸收新鲜的血液,开始焕发新的生命)。

改革克服了保守势力的重重障碍,彰显了他除旧布新的意志(孝文帝为迁都洛阳,不惜借南征的名义率领数十万军队以及百官南下,强迫保守势力妥协才得以成功,这是历史上少有的胆识)。

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多民族相互交融(许多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民族的政治体制,北方民族间的交融进一步得到加快)。

改革使华夏认同观念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民族间的敌对情绪得到化解,对于华夏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加强,这就为即将到来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当然,没有改革是完美无缺的,当时的北魏贵族就发出了这样的抱怨:“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便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可见孝文帝改革下,也产生了很多不满。而孝文帝改革的急躁冒进以及全盘消解本民族的文化的做法仍然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

设计意图:民族交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从北方民族内迁而相遇,到不同民族间的杂居、交流、学习,不断相互影响,到南北朝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时期,这一进程加快,最终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