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2:离乱与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环节2:离乱与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1.由东汉末年至西晋的统一

承接上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东汉以来的地方豪强问题,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东汉末年地方势力成乱日益膨胀,天下豪强纷纷举兵而起,天下群雄逐鹿,形成若干个军事集团的局面。接下来顺势借官渡之战,引出北方曹操、东南孙策、孙权、西南刘备三大主要势力,以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点明东汉王朝的灭亡,然后短暂过渡,简述曹魏灭蜀,司马氏代魏以及晋的统一。最后在这一部分末尾设下悬念:凭借武力统一天下的晋王朝怎么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骤兴而骤亡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把目光回溯到东汉。东汉以豪强立国,然而其成也豪强,败也豪强。东汉末年,地方势力日益膨胀,天下豪强纷纷举兵而起,天下群雄逐鹿,形成了若干个军事集团。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击败了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进而一举统一北方,随后逐渐形成了以北方的曹操、西南的刘备和东南的孙策、孙权为代表的三大军事集团。到了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一战以少胜多击败了从北南下的曹操大军,曹操非但没有统一全国,反而不久之后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汉政权也终于在三大军事集团的博弈中寿终正寝。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东汉王朝最后的一块招牌也被击碎。到三国后期,魏发兵灭蜀,司马氏代魏称帝,晋吞吴而天下一统矣!公元280年,西晋完成统一。然而西晋的统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那么兵强马壮靠武力统一天下的西晋怎么就迅速灭亡了呢?

设计意图:以东汉引起,承接前一段历史,展现历史的连续性,通过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以及重要的战役,将三国鼎立东汉灭亡到西晋统一的历史展现出来,最后集中于一点:西晋何以速亡,引导下一部分。

2.西晋政权何以骤兴骤亡?

从四个方面阐述西晋政权灭亡的主要原因:

(1)“北族内迁”:据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对中国5000年历史的气象加以研究。他提出大致在4世纪,恰恰是西晋建立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处于第二次寒冷。逐水草而居的少数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被迫从北方南迁,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奇特的景观,胡人南下而牧马,这就给建立不久的新旧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北方军事压力。

(2)“流民暴动”: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统一战争,这样长期的动乱出现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也就是流民。西晋对这些流民进行了残酷压迫,导致了西晋政权的时期的流民暴乱。

(3)“统治集团穷奢极欲”: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上层迅速腐化,上层权贵穷奢极欲,不思进取,颓废退化。此处列举“石崇斗富”的例子: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石崇与王恺斗富!二人都是当时的大富豪,为了攀比炫富,王恺用糖水洗锅炫耀自己,结果石崇就用白蜡当作柴火;王恺用蚕丝做屏障,石崇就用蜀锦做屏障;王恺用药材和泥,石崇就用香料来涂墙。

(4)“地方势力窥视中央”:西晋中央的腐败加上晋惠帝的昏庸无能,地方势力开始膨胀,并纷纷举兵夺取政权,爆发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几乎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所谓时也运也!据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对中国5000年历史的气象加以研究。他提出大致在4世纪,恰恰是西晋建立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处于第二次寒冷。逐水草而居的少数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被迫从北方南迁,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奇特的景观,胡人南下而牧马,这就给建立不久的西晋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北方军事压力。另外,同学们,西晋统一前经历了什么?对!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对!三国鼎立),这样长期的战争出现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出现了流民。西晋对这些流民的残酷压迫,导致了西晋政权的时期的流民暴乱。其实这仅仅是西晋政权之所以骤兴骤亡的外在原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原因更值得思考。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上层迅速腐化,上层权贵穷奢极欲,不思进取,颓废退化。举例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石崇与王恺斗富!二人都是当时的大富豪,王恺用糖水洗锅炫耀自己,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火;王恺用蚕丝做屏障,石崇就用蜀锦做屏障;王恺用药材和泥,石崇就用香料涂墙。上层如此腐败,加之继位的晋惠帝昏庸无能,地方势力纷纷窥视中央,出现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几乎耗尽了西晋的国力。正是由于这4个方面的原因,西晋虽然骤兴而统一,但也随即骤亡,昙花一现。

设计意图:西晋的灭亡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分水岭,此后政权更迭频繁,动荡加剧,分析西晋的灭亡,一方面解释为什么西晋的统一难以持久,另一方面也将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历史背景引出,为本课的重点之一——民族交融做好历史铺垫。

3.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并立

承接历史背景,首先讲述西晋灭亡后,晋王室南渡偏安建立东晋,并结合课本的历史纵横引导学生理解东晋一朝“士族专权”的特殊历史现象,然后将视角拓展,引导学生分析《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并讲解出这些政权基本是由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汉族建立的。可在此处提问:和南方相对稳定的局面相比,北方有什么不同?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等等是学生容易回答出的,继而转折——4世纪下半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短暂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一度军事实力强大,但是在淝水之战中却惨败于南方的东晋。前后的对比,再次提出疑问:依靠武力统一北方的前秦何以失败呢?使用刚刚提到的多民族在北方的杂居进行提示,进而得出:民族隔阂严重,前秦离心离德。进而解释,前秦是将汉族和5个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捆绑起来建立的一个政权,各民族间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的认同。因此一战而前秦崩,最终鲜卑崛起,建立北魏,开启北朝时代。南北对比,简单概括南方刘宋代晋,开启南朝时代,形成了南北朝并立的局面。最后简单勾勒南北朝的政权变化。

伴随着西晋的灭亡,司马皇室在北方无以立足,西晋的遗老遗少们不得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被驱赶,无奈的南渡长江流域,出现了偏安的东晋政权。但是司马家族在南方根基不稳,为稳固统治不得已与南渡而来的北方士族相互依靠,因此在东晋形成了“士族专权”的历史现象,同学们可以在28页的历史纵横中找到相关的历史介绍。那么南方有东晋偏安,北方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形势图,当时的北方,由5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和汉族的多个政权,如果加上南方的成汉,前后共出现了16个地方政权。这些政权相互攻伐,与南方的东晋相对峙。中国再次陷入分裂,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局面。但是就在4世纪下半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黄河流域,前秦国君雄心勃勃,要一举统一全国,他甚至宣称其军队的鞭子可以阻断淮河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前秦征发百万民力,大举南征,于公元383年和东晋在淝水展开大战。然而看似强大的前秦却一触即溃,那么东晋为什么会以少胜多呢?我想在初中老师给你们讲过很多,这我只想说一点:前秦的军队号称百万,但是他的军队内部是离心离德!同学们,前秦的军队为什么会离心离德呢?(大家猜不出来是吧?不要紧)因为前秦,他是将汉族和5个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捆绑起来建立的一个政权,各民族间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的认同,民族隔阂还很严重,所以稍有颓势,就出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那样的狼狈场景。前秦非但没有统一全国,而且北方再次出现了新的政权,鲜卑逐渐崛起,建立北魏统一北方。而南方的东晋,在淝水之战后,也没有继续维持自己的政权。士族出身,有气吞万里如虎气概的军事强人——刘裕,于公元420年代晋建宋,从此以后在中国的版图上就出现了大致以淮河和长江为界的北方的北朝和南方的南朝即南北朝并立的局面。北方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进而又被北齐、北周所取代,而与此同时南方出现了宋齐梁陈先后更替的4个政权。

设计意图: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并立是这段历史中最复杂的变化,因此尽管课本中按照先南后北的顺序拆分了时间,但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政权更迭的历史轮廓,此处仍然选择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讲解,方便学生理清复杂的政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