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课共三目,分别是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秦的统一一目共3段。第1段介绍秦统一的客观原因,共2句。第1句介绍人民渴望统一(群众基础),第2句介绍区域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统一(经济基础)。
第2段介绍秦统一的主观原因,共3句。第1句介绍秦的地缘优势(地理基础),第2句介绍数代秦王的努力(领导核心),第3句介绍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物质基础)(部编初中七上第九课没有介绍地理条件,领导核心只讲秦王嬴政,未提及其他秦国君主。试教版“秦实行法治”被正式版修改为“秦尊奉法家”,“具备了统一的历史条件”被正式版修改为“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3段介绍秦统一的过程,共5句。第1句介绍秦的统一策略与结果,第2句介绍秦对南方越族地区和西南夷的征服和控制,第3句介绍秦在北方击退匈奴,第4句介绍秦修筑长城(部编初中七上第九课只笼统地说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正式版教材增加了修筑长城的时间——公元前214年)。
第4段介绍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内容相当于原来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这一课的内容,共11句。第1句总结全文,第2句讲秦最早确立皇帝制度,第3、4句介绍皇帝制度的由来,第5句介绍皇帝拥有最高决定权,第6、7句简略介绍三公九卿制,第8句介绍郡县制的由来,第9句介绍县以下的机构设置,第10句介绍秦巩固统一的其他举措,第11句总结秦确立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部编初中七上第九课对秦巩固统一的举措介绍得非常详细,正式版教材将试教版“统一法律”修改为“颁行法律”)。
第5段介绍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的历史影响,共3句。第1句介绍秦的疆域,第2句介绍秦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和客观需要,第3句介绍秦统一的历史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删除了原试教版“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秦朝的暴政一目共3段。第1段介绍秦的苛政,共5句,第1句介绍秦始皇大兴土木,第2句介绍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第3句介绍秦始皇巡游封禅,第4句介绍秦法严苛,社会矛盾尖锐。下面的历史纵横栏目介绍了秦朝的政治危机,认为“外表强硬的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第2段介绍焚书坑儒,共3句。第1句介绍秦始皇焚书政策的由来,第2句介绍秦始皇坑儒,第3句评价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正式版在焚书坑儒前删去了“著名的”,在恶劣的影响前删除了“十分”)。
第3段介绍秦始皇的去世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共2句。第1句介绍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第2句介绍秦二世继位使矛盾尖锐化,最终农民起义爆发(正式版在尖锐化后删去了“都达到极点”。初中教材秦的暴政一目也是三段,内容更详细一些,一段讲秦的滥征民力,二段讲秦的苛法,三段介绍秦二世的暴政,焚书坑儒被放在相关史事栏目)。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共2段,第1段介绍陈胜吴广起义和秦的灭亡,共7句。第1、2句介绍大泽乡起义的原因一是遇雨受阻,二是按律当斩,第3句陈胜吴广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第4句介绍陈胜政权号“张楚”,第5句介绍起义的影响,第6句介绍陈胜失败,项羽刘邦的势力日益壮大,第7句介绍刘邦入关秦朝灭亡(正式版将“秦王子婴投降”修改为“秦朝灭亡”,这段内容初中教材有一目三段详细介绍)。
第2段介绍楚汉之争,共2句。第1句介绍楚汉之争的由来,第2句介绍刘邦和项羽的不同和项羽的最终失败(楚汉之争这一段内容初中教材介绍也非常简略,高中正式版增加了初中没有提到的项羽“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和刘邦“听取谏言,指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