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3:第二子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时间:22分钟
(1)展示隋末地图(图略),指出李渊起兵地点。出示陈寅恪先生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内容,提问李唐统治者又重启了什么“新”呢?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32至33页第二子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这一子目下一、二段的内容,回顾唐朝的盛世发展。
对于李唐一族的兴起,陈寅恪先生有如下论断:“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李唐统治者重启的又是什么“新”呢?想必大家初中都已经领略过,现在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2至33页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这一子目下的第一、二段,回顾一下唐朝繁荣的发展。
材料四: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先生《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设计意图:以隋末地图落实空间观念。
(2)结合时间轴,简单归纳唐高祖到唐玄宗时期的励精图治,以天宝年间6500万~7500万人的极盛人口与同时期的欧洲,哪怕是查理大帝统治的极盛时期进行对比,凸显唐朝的盛世助推了人口的大量发展。从而展现了唐朝社会从安定的治世到繁荣的盛世的转变。又告诉学生文史相通,展示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忆昔二首》片段,提问:诗歌中反映了唐朝经济社会繁荣的哪些表现?同时也提醒学生,安史之乱后的杜甫饱受离乱之苦,所作《忆昔二首》必然饱含着对开元盛世的眷恋,由此对于唐朝的繁盛,也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客观了解。
节选片段最后一句体现了唐朝农作物产量高,提问:唐朝的农作物产量为什么高?从而出示课本上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3页历史纵横部分的“唐朝曲辕犁”,了解曲辕犁的发展,从而理解农作物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唐朝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了解了农作物生产工具水平的提高,回到壁画本身,引导学生关注壁画的地点以及壁画的内容:
敦煌莫高窟——西北地区,
曲辕犁——南方主要农作物生产工具。
敦煌莫高窟壁画上出现曲辕犁——唐朝的盛世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南北交流。
书上提到的这几位统治者在位期间都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推行改革。唐高祖李渊在位的时间非常的短暂,到了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取得太子之位,随后登基。唐太宗在位期间一扫隋末徭役沉重下动荡的乱象,开创了贞观之治。而后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推动了唐王朝的发展,到了玄宗时期,唐王朝达到了鼎盛,也就是我们说的开元盛世。在玄宗天宝年间,人口达到鼎盛,唐朝约有6500万~7000万人口,而同时期的欧洲,哪怕是查理大帝统治的全盛时期,人口也只有2500万~3500万。唐朝在太宗到玄宗几任皇帝的努力下,实现了从治世到盛世的转变。
我们常说“文史相通”,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如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忆昔二首(其二)》就描绘了玄宗时期的盛况。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的片段,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首诗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大唐的繁荣(提问学生)。其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看出农作物质量和产量都很高。那什么样的措施能够直接促使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请大家看课本第33页的“历史纵横”提到的曲辕犁,课件上也有。曲辕犁有三大改进,我们看一看图,相较于之前的直辕犁,曲辕犁翻土更方便了,也就提高了这一时期的生产效率。那我们再回到这张图。这是敦煌壁画上的唐曲辕犁,在西北地区,而曲辕犁是中国南方重要农业工具。这一时期南方的重要农业工具却出现在西北地区的壁画上。这体现了什么?(交流)唐朝的盛世促进了经济上的南北交流。
设计意图:用时间轴进行梳理,清晰展示这一段内容繁多的历史,为重难点的讲解腾出时间。引导学生关注文史相通,认识到诗歌也反映了历史。

(3)在了解了唐朝的盛世发展之后,过渡:一个强盛王朝的建立,除了有有作为的君王还要有贤能的臣子。出示唐朝部分重臣表。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官员的身份、官位。
一个好的国家,离不开皇帝的作为以及贤能的臣子,但是老师在翻阅了唐朝文臣武将的资料后,发现唐朝的一些将领,好像有些特别,我们来看下面这张表格,有同学发现了什么吗?(将领都不是汉人)有契丹人、铁勒族人、靺鞨人,其实那些都是唐朝的异族将领,而且大家发现没有,他们所担任的官职品级很高。虽然在过去,少数民族也能入朝做官,但很少能够官居高位,但是唐朝却有这么多高品级的少数民族官员,这是为什么?

(4)出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以及唐太宗在贞观二十一年的言论。将唐太宗的民族观与前朝进行对比。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33至35页第二子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这一子目下剩下的内容,了解唐朝对待周边的吐蕃、靺鞨、回纥、突厥的措施,请一位同学就课件上的地图,回答唐对周边民族的措施,在对突厥政策部分引申出一个新的知识点——羁縻府州制,并进行名词解释。
(分析唐太宗的话)唐太宗对待周边民族的态度是不是和前朝有区别了?太宗对周边民族一视同仁,更加包容了,让他们入朝做官,这样的态度不仅体现在朝内,同样也体现在朝外,唐代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如何?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到35页第一子目剩下的内容,包括“历史纵横”部分,思考一下唐朝对周边的这四个民族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请学生回答)。先看回纥和靺鞨,唐朝统治者都册封了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对。那对突厥是先消灭,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最后一个吐蕃,则采取了和亲与会盟的方式。从刚才的归纳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唐朝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处理方法是不是非常多样?有征战,有册封,也有和亲,可以说是恩威并济。同时呢,唐太宗采取怀柔的政策,在少数民族所在地区设立了特别的制度,叫做羁縻制度,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制度有什么特点?
(分析羁縻府州制)唐朝这一制度也就给了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在这样恩威并济的措施下,唐朝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材料五: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朝民族政策的回溯,巩固所学知识。名词解释新概念,并以羁縻府州制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唐朝恩威并济的民族政策的优势与特点,从而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5)过渡:册封也好,羁縻府州制也罢,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对待周边民族怎样的态度呢?引导学生关注课本第33页最后一段提到的“天可汗”。由可汗是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又加了“天”字,体现了唐太宗的包容理解与天子权威的至高无上,又以潘一红在《天子与天可汗》中的话为佐证,并结合文成公主入藏后的吐蕃赞理解“统治者的仁慈保护必须包括两者”,并强调虽然吐蕃赞作为一首赞歌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仍能从夸张的形容中感受到文成公主代表大唐为吐蕃带去了丰富而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工具,正是由于唐朝的开放与包容,使得周边民族得以在和平、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先进文化,不断壮大。
但册封也好,羁縻府州制也罢,体现了唐朝对待周边民族怎样的姿态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课本第33页提到了“天可汗”。可汗一般是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而现在唐太宗用在了自己身上,加了个天字,可汗的可汗。那这意味着什么呢?有同学提到了至高无上,还有吗?包容,对。那么唐朝的开发与包容为周边国家带去了什么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思考文成公主代表大唐为吐蕃带去了什么?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知道文成公主为吐蕃带去了什么呀?有种子、医疗用具、厨师、图书等等,可见文成公主代表大唐为吐蕃带去了丰富又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工具。当然了,和亲的公主不止文成一位,从太宗到穆宗总共有19位公主,远嫁多国,比如说突厥。
材料五:尽管“天可汗”这个新头衔主要是象征性的,但并非无足轻重,而且它证明了太宗的帝国理想既包含中国人也包含游牧民族,他认为这是自己特有的贡献。于是,他声明夷狄与中国人享有共同的天性,统治者的仁慈保护必须包括两者。
——潘一红《天子与天可汗》
材料六: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吐蕃赞
设计意图:以吐蕃赞传授学生辨别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引导学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要关注作者的主观目的。为下一单元宋时期西夏、辽、金等少数民族的强盛做铺垫,也追溯了当今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起源。
(6)唐朝的开放与包容造福了周边民族,那么对于唐朝本身,开放与包容又带了些什么呢?进行情境创设,与学生们来一场穿越,穿回了唐朝,作为唐人,来到了唐朝最为繁华的商品贸易场所之一——长安西市。出示西市内部结构简图。与学生对话,分析在食店、胡姬酒肆、衣肆等地穿越者所能遇到的情况,结合诗歌等文献记载,了解唐朝的开放与包容为自身带来了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来一场穿越,我们来到了大唐商品贸易最为兴盛的地方之一——西市。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要解决吃的问题,来到了食店。那么在食店,我们可以吃到些什么呢?(学生互动)我们还可以吃到胡饼,胡饼就是西域传入的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叫胡饼,在当时可是风靡一时。现在新疆还有胡饼,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尝一尝。吃饱了肚子我们想去找点乐子,我们可以去哪呢?(胡姬酒肆)在胡姬酒肆我们可以看到写什么,喝到些什么呢?李白曾写过(分析诗),可见,胡姬酒肆里卖西域传入的葡萄酒。他还提到了吴姬,这个十五岁的小姑娘就是西域来唐的舞女,也就是胡姬。吃饱喝足之后,我们一行人中女孩子较多,就想去逛街买衣服,我们就来到了衣肆。在衣肆我们发现,除了唐装,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服饰(出示胡人俑),老板娘告诉我们,这胡服卖得比唐装还好呢(出示《旧唐书》节选),可见唐朝的胡风之盛。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在课程进行的中途以新鲜有趣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兴趣,又解决重难点问题。
(7)将隋末的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与唐前期的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关注疆域的变化。再回到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所提到的“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讲解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在造福了周边民族的同时,也为自身的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创造了唐朝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强盛,一扫隋末的动荡乱象,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盛唐气象。
我们再来看669年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大家也可以看书第35页,相较于隋末,唐朝消灭了西突厥与东突厥,又融合了回纥,疆域扩大,其余的靺鞨、吐蕃也都得到了合理的管辖。我们再回到陈寅恪先生提到的“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也就是说,唐朝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民族交融,而民族交融也为唐朝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促进了唐朝作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强盛,缔造了独一无二盛唐气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在追忆盛唐,渴望回到那样的一个时代。
设计意图:与本子目过渡部分形成呼应,小结本子目内容。
小结:唐朝建立了一个疆域庞大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而这个疆域庞大的帝国的统治则需要建立在清明的政治以及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上。然而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逐渐沉迷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曾经助推唐朝走向鼎盛的民族力量,也成为推翻它的那只手。那么唐朝中晚期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故呢?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5页“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这一子目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