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课讲授
1.选官制度
师: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选官用人直接关系到王朝统治的兴衰,因此,中国历朝历代均极为重视选官制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选官制度,同学们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汉代实行的是什么选官制度?
学生回答问题。
师:汉代实行的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那下面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材料并结合课本第38页历史纵横分析东汉后期察举制存在哪些问题呢?
PPT展示材料: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学生回答。
师:我们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推举出来的秀才没有学问,选拔上来的孝廉,却和父母分居。这说明察举制推举的官员德不配位。阅读课本历史纵横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察举制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然而随着汉末社会动荡,“人口移流,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地方豪强势力发展,使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世家大族垄断了选官。
曹操当政时期,则一改这一选官弊端,曾多次发布求贤令,不论德行高低,唯才是举。这当然是非常时期的临时之举措,曹丕称帝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8页第一段先大致了解一下九品中正的概念。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初中所学知识,在学生认知范围内讲授新课。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找出东汉末年察举制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自主阅读课本总结九品中正制的概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问题。
师:中正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便依据此授予他相应的官职。九品中正制既继承了汉代评议人物的传统,但是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九品中正制之下选官的标准,在其初创时期主要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因此出现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而到了后期主要就看重家世。因此就出现了“上品五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现象。后来随着士族的逐渐没落,九品中正制也丧失了阶级基础,九品中正成了“不中不正”——既得利益集团不仅垄断了一切资源,严重压抑天下寒士进取之途,使统治集团无法获得新鲜血液,因此隋唐时期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体现生本意识。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寻找答案,然后展示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的变化,并且结合具体现象,加强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选官是重视人才的,但选拔人才是否落到实处,跟选拔的方式和依据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执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举荐者主观意志。
师: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PPT展示隋唐时期科举制演变表格)。
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师:隋文帝时期,就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最初是“志行修谨、清平干济”这两个科目,选拔出既有学问又有道德修养的官员,考试面向全社会的读书人。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太宗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明经主要考的是儒家经典,背诵的东西比较多。进士主要考策论,相对难一些,这就出现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现象。武则天时期又进一步完善科举制,首创武举和殿试,是科举制走向成熟的标志。唐玄宗时期任用高官组织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而且这一时期还增设了诗赋,这也是唐朝诗歌盛行的一个原因。
设计意图:表格化处理,简化内容,节省时间,便于记忆。教师通过表格的方式梳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完善历程,既能简化教材内容、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概括能力。这不但可以让同学牢牢记住表格中的内容,而且通过老师的补充点拨,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科举制发展完善历程的理解。设计表格并依托表格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PPT展示两则历史人物故事:
唐代诗人孟郊,父亲只是一名小吏,家中清贫。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后往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经三次应试,孟郊得以进士登第,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多年,竟无所成”。
师:同学们根据刚刚梳理的科举制发展的历程,结合材料中的两则小故事,概述科举制相比之前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创新之处,并分析科举制有何作用。
生:材料说明科举考试破除了阶级的局限,相对公平和公正,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结合表格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科举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而且将读书考试做官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因此,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选官制度的创新为隋唐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
师:学到这儿,老师看同学们有些疲惫了,我们来看两幅图片,图片向我们展示的就是曲江大会的场景和西安的大雁塔(PPT展示曲江大会壁画和大雁塔图片)。
隋唐时期人生最惬意的事就是金榜题名。每当放榜之时,中榜的进士就会先后进行“曲江大会”和“雁塔题名”。雁塔题名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曲江大会则是当时考中的进士,纷纷来到曲江岸边进行谢恩宴。曲江大会时,长安城里的名流、贵族、富豪等都是携儿带女地全家出游,齐集曲江观看进士。他们有的为了一睹进士风采,有的是让儿子以进士为榜样立志读书,还有人是为了给女儿在进士中选婿。进士中喜好风流者在此时也都诗兴大发,频频向路边的豪门名媛递献情诗,以其能“携得美人归”或能演绎出个“红拂夜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趣质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老师讲述,学生知道但了解得尚不全面的历史故事,再现丰富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结合所学知识,让同学们自己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通过创新点总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中枢机制
师:(过渡)大批天下才子奠定王朝统治的基石,然而隋唐时期疆域广阔,指望皇帝一个人处理天下大事小事既不现实,也无效率,因此皇帝急需辅政之臣辅佐处理政事,这一机构就是中枢机构。据史料记载,仅唐太宗一朝有名的宰相就有29位,而凌烟阁内更是供奉着贞观年间多名有名的宰相,比如房玄龄、杜如晦等。唐太宗一共在朝23年,为什么宰相数量竟如此之多?这和当时的中枢制度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隋唐时期中枢机制的创新。
师:回顾初中所学知识以及高中第一单元内容,秦朝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的权力最大。西汉时期,汉武帝任用身边的文学护从之人,设置中朝,实行中外朝制。东汉光武帝刘秀设立尚书台,辅助其进行决策,进一步加强专制皇权。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他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此时已具备三省的雏形(PPT运用动画展示演变历程)。同学们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已经开始形成并进一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之间的权限、分工逐渐趋于严密。到了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那么三省六部的职权是如何划分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三省六部各自的职权。
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增强形象直观性,便于理解记忆。用PPT动画的形式直观展示回顾秦代以来中央机构的流变,使学生认识三省六部制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君相关系不断调整的结果。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物。有关六部各自的职权课本没有给我们详细指出,老师给大家做了补充(PPT展示六部各自的职权)。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是侍中,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起到了互相制约的作用,他们在政事堂办公,后改称中书门下。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来梳理一下三省六部制之下的中央行政制度是如何运作的。假如当时的皇帝得知某一地区出现了蝗灾,并且暴发了疫情,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行政制度之下将如何解决呢?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生:首先中书省起草诏令,然后门下省负责审核。如果门下省没有通过诏令,这时,中书省就要重新制定诏令,再经过门下省审核,最后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将命令下达六部开始处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检测理解情况,分配任务,培养合作探究意识,提升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老师设计的情境,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对三省六部职权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由小组代表汇总探讨结果。
教师通过设计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梳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这可以提升课堂的活跃度,确保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PPT展示材料: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再结合老师给出的材料,同学们分析一下三省六部制“新”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它?
学生总结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正确,但是不够全面,老师给大家总结一下。通过刚刚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三省六部制取代三公九卿制后,中央决策机构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三省长官共同执掌宰相的权力,而且集体施政,分割相权,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赋税制度
师:(过渡)一个国家的运行既要靠人才的治理,也离不开财力的保障,而这些国家掌控的财力就主要来源于赋税。隋唐时期作为封建王朝发展的一次高峰,不仅在政治上进行了创新,在赋税制度上也进行了重大变革,那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呢?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第三目,赋税制度的创新。让我们首先回顾历史,战国时期,随着各国的变法运动,编户齐民成为国家的主要纳税对象,纳税依据主要是以人丁为主,按户征收。接下来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本,找出魏晋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
学生回答。
师:(PPT展示答案)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这里需要先给大家着重解释一下租和调的含义,即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社会长期战乱,国家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为政府重新分配土地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时期颁布了均田令,下面同学们阅读一下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在均田令之下对租调制进行了发展和完善。规定租是指一夫一妇每年需要纳的粟,调是指纳的帛或布,而且此时租调定额。除此之外成年男子需负担一定的徭役。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讲述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梳理自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加深学生对租调制的理解。
师:为了配合均田制的实施。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单看名字,我们可以知道,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学生回答)出现了“庸”字,“庸”是指纳绢代役,就是说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通过纳绢或布的方式代替徭役。均田制之下,政府将土地授予人民,由人民进行耕种,人民向政府交纳租和调,也就是缴纳田租和绢帛,成年男子服徭役。租庸调制之下,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租庸调使得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知识补充:均田制分永业田和口分田,永业田是可以传给子孙的土地,而口分田是六十岁以后要交还给国家的土地,再由国家重新均田。而随着国家拥有的无主荒地越来越少,人口却越来越多,出现均田制无法推行的现象。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租庸调制的实施,在图文并茂中为学生建立知识的记忆链接,将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化,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框架、体系的建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科素养。
PPT展示材料:
材料一:“虽有此制,开元之际,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谓迁徙)亦如之(谓听卖永业田)。”
——《唐通典·田制下》
材料二: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更番上下(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兵)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
——《新唐书》卷50
师:除了刚刚老师讲述的现象,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均田制到了唐朝中期还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呢?
同学阅读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师: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土地买卖、兼并之风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材料还出现了府兵,这里老师再给同学们补充一个小知识,所谓府兵制度,起于西魏而盛于唐朝,顾名思义,是军府之兵,府兵平时耕种,战时召集到一起奔赴战场,但是必须自备粮食、兵器等。但是由于均田制破坏,土地兼并盛行,农民失去经济来源,未来躲避兵役和赋税,大量农民逃亡,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举村逃亡现象,因此府兵制无法实行。政府就需要通过募兵制的方式征兵,但是募兵制需要发军饷,这就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设计意图: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于均田制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相对较浅显,老师对于与均田制密不可分的府兵制、募兵制相关知识做出简单的补充,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历史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PPT展示史料: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师:唐德宗接受了宰相杨炎的建议,进行税制改革,推行两税法。下面我们在通过史料记载,分析两税法实施的背景还有哪些。
生:史料中“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说明此时户籍遭到破坏,人口统计数与实际数量不符。“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有钱的人通过各种方式逃税,穷人缴纳赋税,这使得贫富差距拉大。而且由于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得更多。
师:同学们对史料的解读还是非常不错的。那下面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本,找出两税法的纳税规定有哪些。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师:有关两税法的纳税规定,课本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设计意图:老师运用原始史料进行教学活动,改变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引入史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创设历史史料情境,以丰富、真实的史料为依托,让学生通过史料自己总结两税法设立的背景,加深对两税法实施背景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PPT展示表格,表格内容对比两税法与租调制的税收原则,征收对象、标准、时间和征收项目。
师:我们通过表格的方式来具体学习一下,两税法的纳税规定。并且对比两税法与租调制,分析其存在哪些不同(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师:同学们都能完成表格内容,老师带大家解释一下不易理解的地方。首先在税收原则方面:两税法是量出制入,就是根据支出需要确定税收,政府在税收之前会提前做好预算,这也是现代税收制度的一个核心理念。而租调制之下税收原则是量入为出,根据国家规定好的税收额度进行征收。征收对象方面: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主户是有土地资产的人口,客户是指逃亡而来的人口。两税法之下无论主户客户,都要根据现居地建立户籍,成为纳税人口,大大方便了政府对纳税户的管理。在征收标准方面:从原来的以人丁为本到现在以资产为宗,相对来说更加公平,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师:学习完两税法的具体内容,同学们结合刚刚所学表格内容分析以下两税法有哪些特点及其有哪些意义。
同学思考后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的概括都非常正确,但还不太完善,老师给大家总结一下:首先,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其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舍人税地的原则在整个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唐代杜佑对两税法做出了高度的评价,称其“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马端临更是将杨炎与商鞅相提并论,“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中,始于杨炎”。这进一步说明了两税法舍人税地原则的重要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完成表格,老师通过具体解释点拨,使学生加深对两税法内容的理解,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回答后老师再进行补充完善,并借用历史名人的评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其意义的理解。
4.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分别从选官制度、中枢机制以及赋税制度三方面进行学习。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体现了选官制度逐渐趋向公平开放。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在中枢机构方面趋向规范化、科学化。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调制到两税法反映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
隋唐盛世是绵延不绝的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光时刻,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也推动着中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可以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隋唐盛世出现的“密码”。正如南宋吕祖谦所说:“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所谓“盛”“衰”“进”“退”均有其规律,但毫无疑问,“中国之制”的不断创新对“中国之治”的涌现具有关键的作用,换句话说,“中国之治”也在于“中国之制”的不断创新与完善。
设计意图:老师在课堂结束时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总结、提升是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课堂小结直观展示隋唐制度的变化于创新之处,是学生从感知到理性思考和认识的升华,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