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2:合作完成任务单(12分钟)
教师将全班分为2个小组,第1小组的同学完成“选官制度演变”的任务单;第2小组的同学完成“中央官制演变”的任务单,小组内部讨论、合作完成,7分钟后分别派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展示。随后教师进行总结梳理,扣回“世家大族衰落”的教学主题。
表1 选官制度演变

教师总结:在选官制度上,先秦时期是世卿世禄的世家大族政治,战国时期,秦国为了荡平天下,打破周天子的权威,于是采用军功授爵,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统治者吸收借鉴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不再穷兵黩武,而是采取了与民休息的国家政策,军功爵制度便被察举制和征辟制取代。然而,东汉末年,国家却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从选官制度上看,察举制由于把标准建立在抽象的“德行”上,导致社会出现“秀才不知书,孝廉父别居”的情况。这样一来,选拔的官员逐渐没有质量保障,东汉后期国无良臣,在国家治理上失去了活力。在混乱的局面中,势必促进治理模式的转变。为了提高官员的素质,兴起的统治者们必须采取新的选官制度。曹魏时期,统治者为了获得治理人才,曹操时“唯才是举”,其子曹丕继任魏王,将其进行制度化。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创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家世良好、道德正直的治国之才。然而,九品中正制却产生了另一问题——世家大族的崛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强大,逐渐形成门阀士族,垄断高级别的官位。在门阀官僚们的治理下,国家并没有走向理想中的统一局面。这些世家大族官僚,占据着高官厚禄,却无所作为,甚至扰乱政局。伴随着统一潮流的到来,隋朝开始设置科举制度,以真才实学为标准来选拔官员,从而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朝廷官位的局面。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由雏形到逐渐完善,则体现在了这样一些制度调整中。
表2 中央官制演变

续表

教师总结:从中央官制上看,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建立皇帝制度,在此之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作为辅佐大臣,具有极高的权力。面对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两汉统治者采取了一定措施,对三公九卿制度加以修改。西汉采用中外朝制度,将三公九卿的职权限制在了对于决策的执行上,决策权则掌握在中朝手中。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提高了尚书台的权力,从而将决策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而皇权的高度强化,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东汉后期的皇帝大多年幼登基,尚不懂治国理政的他们,只能依赖外戚;等到他们长大了,就联合宦官,向外戚夺回属于皇帝的权力,宦官深受皇帝信任,自然权威极重。这样一来,宦官、外戚轮流专权,造成了中央执政的混乱。皇帝权力虽然大,但是无法起到促进国家治理的作用,造成政治腐败,应对农民起义也显得疲弱无力,国家一片混乱。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势力对皇权造成沉重打击。而在皇权与门阀世家大族的博弈中,中央朝廷逐渐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中央官制。隋唐时期则对三省制加以完善,形成了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的制衡体系,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六部具体分工。而后伴随着皇权强化,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这也标志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
设计意图:鉴于“选官制度”和“三省六部制”两大教学子目,学生已经在高中乃至初中一年级时已经掌握相关的知识,故教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线索梳理,学生从政治层面明确世家大族走向衰落的方向,并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