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2:知识梳理
1.金戈铁马三归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利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及魏、蜀、吴三国带有起止时间等信息的卡片介绍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向学生提问:三国中谁的实力略占上风?为何?
上节课我们讲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爆发,地方州牧纷纷拥兵自重,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并且在这一时期,大家所熟知的魏、蜀、吴三大军事集团逐渐出现,相互厮杀、攻城略地,致使民不聊生。
在曹操的《蒿里行》里,有一句诗深刻反映了这一社会状况:“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在经过公元199年的官渡之战和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各自形成了局部统一的鼎立局面。同学们在初中时已学过三国鼎立这一课,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也有所了解,所以这里老师不再赘述。
请大家看到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地图信息和已有知识,你们认为三国中谁的实力略占上风呢?魏国地域宽广,处于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实行屯田制,唯才是举,并且在人口和兵力上都具有优势。西南地区的蜀汉政权和东南地区的东吴政权则加强了对于国家的治理,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汉末历史现象的讲解和曹操的诗词,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通过地图让学生分析魏、蜀、吴三国实力,培养学生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并调动其已有知识。
(2)三国尽归西晋。
介绍西晋完成统一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群雄并起、社会割据动荡的时代,三国鼎立的局面能长期存在吗?
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灭掉蜀汉。其子司马炎,即晋武帝,又于公元266年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接着,西晋于公元280年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完成了全国统一的西晋何时灭亡的?为何仅仅存在了50年?
设计意图:讲述西晋完成统一的过程和存续时间,向学生发问西晋为何速亡,以此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再度分裂、南北各殊。
(3)再度分裂,南北各殊。
利用西晋分封诸王图和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历史图片,介绍西晋的灭亡,再讲述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情况。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其子晋惠帝司马衷继位,晋惠帝相比较于司马炎更荒淫愚蠢。在他登基后的某一年,出现了饥荒,晋惠帝身边的大臣告诉他,百姓吃不上饭,只能挖草根、啃树皮,晋惠帝问道:“何不食肉糜?”
通过这则历史小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西晋统治者无力主持朝政,这就给皇后贾南风干权弄政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昔日春秋时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的悲剧再次重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自东汉到西晋以来,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南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到八王争权之战中,并且逐渐占据了对局势掌控的主导权。
这一场动乱虽然方式粗暴,但是客观上产生了民族交融的效果。等到公元316年,匈奴人刘曜率军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此外,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由于蒙古高原上的气象性灾害,促使少数民族周期性突破长城,深入内地。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等等与汉民族格格不入,迎头相撞,发生了形式惨烈的交融。
设计意图:讲述西晋分封诸王的情况和“何不食肉糜”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西晋的灭亡。
2.司马建业石头邑——东晋与南朝
(1)南方的开放。
利用东晋形势图和两晋人口迁徙示意图,以及材料:“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介绍江南得到开发的表现。
西晋被灭后的第二年,司马宗室的另一支司马睿带领大批王公贵族南渡长江到建康,即今天的南京,重整朝纲,史称永嘉南渡,所建立的政权史称东晋。
在这里,司马睿重整朝纲,所建政权的国号真的是东晋吗?此前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其国号又真的是西晋吗?
西晋和东晋历史上都叫晋,只是史学家为了便于记载,于是根据其都城的相对位置做了划分。所以前晋称为西晋,后晋称为东晋。
永嘉南渡产生了两大结果。
为躲避战乱,一大批能工巧匠、青壮年劳动力南渡长江,这对南方的开发起到了哪些作用?
人口南迁客观上促成了南北区域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往和交融。此外,在对南方广大地区的开发中,先进的技术文化对边远少数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延伸开去又促成了先进与落后文化间的交流交融。
南方区域经济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那么,永嘉南渡的另一个结果又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适当补充西晋与东晋的划分依据,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小知识。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回归课本知识,使学生理解人口南迁对南方区域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教师通过出示史料,使学生认识江南得到开发的表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东晋政治。
利用材料:“(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和课本第28页的历史纵横,介绍东晋的政治。
皇权与士族共同掌握政权。高门士族将北方的门阀政治带入南方,形成了王马坐天下的门阀政治。什么是门阀政治?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它是被商鞅废除的世卿世禄制的另一历史翻版。长久之后,高门士族们上马不能开弓,下马不能赋诗,听着马嘶吼以为是老虎咆哮。如此腐化堕落,这批人还能对内治理国家,对外保家卫国吗?冲锋陷阵的事谁来做?
军权因此掌握在了下层士族和寒门出身的武将之手,这就给他们提供了弑君篡位的可能。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和课文中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东晋的政治特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3)南朝。
利用南北朝形势图和表格,介绍南朝的政权更迭和六朝的概念。
公元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齐又取宋而代之,梁取齐代之,陈取梁代之,四个政权均定都建康,再加上此前的东吴和东晋,统称六朝。
南朝的领土发生了什么变化?到陈朝时期,南方政权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设计意图:出示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疆域对比图,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南方政权的劣势地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3.五胡内徙常流变——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政权与民族交融。
利用东晋十六国形势图,介绍十六国的政权更迭。
讲完了南方的政权更迭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北方。
在东晋统治南方时期,北方先后出现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它们且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请同学们看到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表格中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国号是不是有似曾相识之感?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他们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虽然民族隔阂依然存在,但这并不代表主流,主流依然还是交流交融。怎见得,正如唐朝诗人杜甫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分析表格信息,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复杂性,理解“汉化”是必然趋势。
(2)前秦短暂统一北方。
利用材料:“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畿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介绍前秦的衰亡。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淝水之战中,前秦败于东晋,此后迅速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状态。
将前秦、北魏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存续时间进行比较,我们能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却能存续近150年?前秦和北魏都统一了北方,为何前秦仅仅存在了44年?
刚开始,苻坚自恃有百万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但这百万之众实为乌合之众,是靠武力强行向境内各族征兵,军队中有深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如同散沙一盘,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一溃千里。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建立起强大的前秦政权,但是民族交融尚不充分。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崩溃,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动荡时期。鲜卑族勃然崛起,北魏统一北方。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各政权存续时间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运用史料,使学生认识前秦衰亡的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3)北魏统一北方与孝文帝改革。
利用史料介绍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建国后不久出现了一名著名的女政治家、改革家——冯太后,在她的强力推进下,对北魏进行汉化改造。以公元490年为界,亲政后的孝文帝延续其措施,进一步推进汉化改革。
设计意图:出示史料,使学生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4)北朝政权更迭。
利用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介绍北朝。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介绍隋代北周统一全国的过程,为下节课学习隋唐盛世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