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自身为本

(二)增强自身为本

1.从历史本身出发,挣脱范式化

在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真切地把学生装进心中。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不管是同时段不同领域的历史,还是同领域不同时段的历史,都是有机的整体。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该对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有整体的认识与把握,在把握基本史实与时代整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设计。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对自己所设计的内容理解深刻,这也是我在本次比赛后回答评委老师问题时所意识到的。评委老师提问了两个问题,一是:“隋朝开通大运河与唐前期稳定繁荣有何关系?”二是:“从这一时期看统治者的政策与作为对王朝的影响,你看出了什么?”这两个问题都是从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出发,选取了我呈现在课件上但未展开阐述的内容提问。此时我才意识到在处理“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影响”这一部分时,虽然我阐述了隋朝开通大运河为唐朝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却没有说明其缘由。第二个问题和本课的线索有关,我也只是在课堂小结部分按照线索将本课所学知识简单串联,没有回答这一线索所表明的历史意义。这两个问题让我认识到,我对于知识内容的设计过分注重用程式来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没有从事件本身出发,而是以僵化的模板范式来“套公式”。这样一来,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不是出于历史本身而是范式,脱离了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如此设计的内容必然是逻辑混乱的、断裂的内容,失去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本来功用。

2.从有意义的教学出发,增强自身知识储备

有效的历史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加高效深入地学习。高中学生的思维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故而他们只要稍加思考,便一定会提出如评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我在设计该部分内容时,实际心里并没有装着学生,没有对这部分内容多加思考,必然回答不出这样的问题。在这样的反思中,我清晰直观地认识到从学生出发的教学设计、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对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本课的小结中,我设置了从“统治者的政策与作为”为出发点梳理该时期基本史实的环节,但我对线索本身及其功用思考不足。如今想来,设置线索时应思考两大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设置线索,二是应该设置怎样的线索。

从一课内容中把握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梳理出这一课的主要线索在新教材的处理中已非常常见,这样的线索设计可以明显地展现出设计者对教材的处理,有利于设计者跳脱出传统的“教教材”的框架。故而我在该课的设计上也选用了这样的方法,希望能找到可以串联本课的线索。但因自身知识的浅薄,我选取了显而易见的“统治者的政策与作为对王朝兴亡的影响”这一历史线索,将本课按此思路串联,却忽略了选取线索本身的意义。选取线索本身的出发点是便于高效地讲述该段历史时期的重要特征,而非为了线索而设置线索。所以即便我设计了线索,也对这样的内容把握浅显,没有思考为何设计这样的线索这一问题,而这本应是线索设计的出发点。

未能思考线索的问题,暴露出的实则还有对历史学功用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历史学是一门立足过去,面向现在与未来的学科,颇有致用的价值,对历史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优化现在。所以在设置“统治者的政策与作为与王朝兴亡”这一线索时,更应注重以这样的问题视角看待历史对当今又有何意义,而这也正是评委老师所问的:“你看出了什么?”我在对于线索的把握上,对于整体内容的设计上的出发点有误,对内容的理解浅显,所以没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

评委老师的提问也让我认识到教师教学本应该做到深入浅出,过去我只当这句正确,却不知其为何正确;经过这样的反思,我才算对深入浅出的内涵了解一二。教师在设计内容时,必须对所讲述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内容,实施教学。除了深入思考所述内容,对逻辑的讲述也要通顺合理,在这样的基础上利用线索的设计,自然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做到“给学生搭建一座房子又开一扇窗”。

评委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一是针对整体的设计思路,一微观一宏观,思考下来收获颇丰。而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多读书与勤加思考,增强自身储备,如此才不是应试式学习,才是能面对更多考验的唯一良方。

3.熟悉教学过程,灵活实施教学

有了完善的教学内容,还应该有好的教学实施过程。在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对教学节奏的把握,需要在授课时间的设计上提前预留出学生思考、互动回答的环节,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流畅高效的教学实施除了能讲述清楚设计的教学内容外,对突发状况的处理也很重要。教学实施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不确定状况,为了使课堂能够顺利进行下去,遇到突发状况时,教师需要迅速做出合适的反应,保障课堂顺利进行。如在讲述内容与设计内容有偏差时,教师应及时调整设计的内容,因外部因素讲述不能按照预期进行时,教师应沉着应对,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而能做到迅速调整的前提,是教师足够熟悉讲述的内容与设计的环节,深刻地理解与把握内容仍然是讲好一堂好课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