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材分析

3.教材分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一课,也是全书乃至高中学生历史的第一课。在整个高中的历史学习以及知识的架构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此对本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做了宏观、中观、微观三层分析。

(1)宏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教材分析架构在整本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本课主要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问题,那么对于文明的概念、界定文明的标准以及中国进入文明的标准、文明与国家的关系都应该在本课中清晰明确地讲授给学生。而这样的史学逻辑都建立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文明以及国家的界定理论,这也是整本教材编写的内在逻辑。纵观整本教材,蕴含了丰富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新视角,作为整本教材的开篇高中历史的基石,第一课就要将史学角度与思维贯穿课堂

(2)中观层面:中观层面将视角立足于教材单元。本单元题目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包含四课内容: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四课内容包含两条主线,一条是文明一条是国家,总结概括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与东方大国初步形成。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就处在两条主线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与治理的基础部分。

(3)微观层面:微观层面侧重在本课自身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早期中华文明”为核心,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我认为,本课教材的编写遵循课标要求,引入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以进入“国家形态”作为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并以此为支点,将本课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中华文明诞生的基础,以地图、文字和图片等方式,重点说明我国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呈现“满天星斗”之状,表明中华文明基础的多源与多元。二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及其早期发展:首先,以红山、良渚、龙山等文化遗存,说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日益明显,阶级产生并逐步形成国家,中华文明诞生;以夏、商、西周在王权建设、地方治理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说明中华民族在早期国家治理问题上的探索与发展,以及国家在促进文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其次,教材依据课标要求,以石器时期代表性文化遗存、甲骨文、青铜铭文等为依托,看重突出历史学科的实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