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课讲授
教学环节一:石器时代下的“满天星斗”
教师用时间轴展示石器时代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石器时代有一个总体把握。

教师讲述: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你们应该已经清楚石器时代处于一个怎样的历史时段中。因为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石器时代被分为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旧石器时代和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遗址和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遗址。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有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还有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等遗址。总之,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教师过渡:接下来让我们具体了解下,石器时代的人们都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设计意图:本课时间跨度相当大,借助时间轴展示石器时代发展历程,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1)旧石器时代。
学生观察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图略),教师概述主要文化遗存,让学生思考归纳其分布特点。
教师讲述:依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我们能知道,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已经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还学会了用火。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这些圆圈标出了早期人类主要遗址所在地,也就是早期人类居住过的地方,他们的居住地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概括回答:①分布广泛;②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
教师总结:是的,他们分布广泛,而且大多沿江河分布,尤其是黄河长江流域。现在我们来概括一下旧石器时代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即分布广泛,主要沿着大江大河分布,多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
设计意图:以元谋人和北京人两个典型代表讲述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状况,便于学生理解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展示地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能力。
(2)新石器时代。
学生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图略),教师概述主要文化遗存,让学生思考归纳其分布特点。
教师讲述:我们了解了旧石器时代的情况,那么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又是怎样生活呢?请大家观察地图,结合课本概括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基本特点。大家看这几个代表性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再对比课本上的旧石器时代分布图,主要遗址明显增多,是不是像我们晚上夜空中的满天繁星?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黄河流域的遗址分布是不是更加密集?遗址分布密集的黄河流域,孕育了后来的政治中心,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更加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总体呈现“满天星斗”之态。
学生根据教师讲述内容思考回答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分布的基本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分布更加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呈“满天星斗”之态。
教师引用材料:
材料二 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摘编自张清俐《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教师总结:正如苏秉琦提出的,他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设计意图: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梳理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遗存,展示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不同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情况,为认识私有制、贫富差距的出现做好铺垫。依据不同时期文化遗存的空间分布,引用苏秉琦的“满天星斗说”,便于学生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文明发展特点,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成长。
(3)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教师举例具体描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新石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良渚文化的古城遗址。
教师展示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表格,让学生概括总结出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特点。

教师讲述:这个表格列举了良渚文化的古城遗址中墓葬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到,墓主有不同身份,而墓主身份不同,随葬品数量和质量也都有所不同。现在请大家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这个表,思考一下: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有何新特点?
学生回答:贫富分化、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
教师总结:由表格可以看出,随葬品数量和质量都有等级之分,不同的墓主财富不同,而财富是私有制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社会也存在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设计意图:通过个例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展现良渚文化贵族和平民墓葬的差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实证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出现、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等新的社会特点,促进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成长。
教师展示国家产生条件的材料:
材料三 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建立。
——王震中《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
教师讲述:有学者认为,阶级的存在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建立是国家的特征,他认为,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国家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社会职能,是国家的本质特征。

教师进一步提问: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和阶级分化是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基础,良渚文化遗址是否呈现出早期国家的特征呢?
材料四 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良渚申遗成功:意义与责任》,《人民画报》选摘
教师引用材料并总结: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教师过渡:我们刚刚得出,良渚文化已经初步具备了国家的特征,那么一个走向完善的国家形态又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顺势过渡到第二子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最前沿发现,体现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的重大意义,感受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悠久,增加文化认同,在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环节二:青铜文明下的“家国一体”
(1)天下为家。
教师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入第二部分内容:PPT上的几幅图片都是什么?对,青铜器。让我们一起看看青铜文明下的走向完善的国家形态是什么样的。
材料五

后母戊青铜方鼎

妇好鸮尊

兽型觥
材料六 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早在氏族时代就已出现,但一直到夏代,它整体上的发展都还是比较落后的。在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突飞猛进,并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教师引用材料并请同学翻译:
材料七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
教师讲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意思是:“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
教师提问:天下为家是指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家天下是何时开始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大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中国开始了“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由公天下为家天下。
教师概述三皇五帝传说及夏的建立并总结: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设计意图:导入青铜文明,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略讲远古传说,把重点集中在“天下为家”的夏朝,为早期国家的特征做铺垫。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的学思之窗,提问: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教师设置3分钟的讨论环节,请同学们结合课本问题思考并讨论。
讨论结束,教师请同学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①这两则材料对于启是通过什么方式继位的过程描述不一致,它们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和平方式,一个是武力手段;但这两则史料的成书时间与传说时代即启的时代已经很远了,因此这两则史料都不能完全相信,要谨慎对待。②这两则史料也不是一点都不可信,结合考古材料,由禅让到世袭的事实是存在的,但启继位的过程并不清楚。可以这样认为:禅让制变为世袭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是其中的细节在传说中被压缩了,所以才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③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记载呢?这可能由于作者的立场不一样,在历史书写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记载。总之,对于这样的史料,我们要谨慎对待,结合其他考古实物材料,多加印证。
设计意图:利用“学思之窗”中两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表述培养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设置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此处不是要求学生对启继位方式进行判断,而是学会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立场来辨析史料的方法。
教师继续提问: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夏朝是虚构的吗?
教师引用材料介绍关于夏朝的最新研究:
材料八 二里头文化遗存,经过碳14的测定,基本在公元前2010年至前1625年之间,这与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基本一致。另据文献记载,豫西、晋南正是所谓“有夏之居”及“夏墟”之所在。因此,目前学术界已经基本断定,二里头文化应该是夏的文化遗存。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教师讲述: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印证,夏朝并不是虚构的,我们还期待更多发现来拓展对夏朝的认识,还可以课后查阅有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资料加深对夏朝的了解。
教师进一步追问:刚刚我们验证了,夏朝并不是虚构的,夏朝灭亡后商朝建立,我们又如何知道商和周的存在?
教师讲述:文献记载商朝定都于殷,考古发现殷墟遗址中有大批龟甲兽骨,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也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材料九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殷本纪》成为信史,而《史记·殷本纪》在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而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材料十

教师讲述:这些都证实了夏、商、西周的存在,夏朝之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这样的家天下是如何被治理的?
教师由此顺势过渡到夏商周的国家治理。
设计意图:引用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夏、商、西周并非虚构的,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2)家国同构。
教师展示表格,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各个朝代的主要制度。

教师讲解商的内外服制度,让学生思考商王与外服间关系。
教师讲述:夏朝直接统治夏部族,间接统治其他一些部族。商朝实行内外畿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十一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劫,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教师提问:商王与附属国(外服)是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史料认识商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发展特点,从夏商的治理方式来看,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反映了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追问:商朝的治理还有哪些特点?
教师展示三则材料让学生思考:三则材料说明商政治统治有特点?
材料十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十三 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十四 天其有命我于兹新邑。
——《尚书·盘庚》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神权十分强大、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教师追问:这仅仅只是商朝的政治统治特点吗?
教师引用其他材料说明夏和西周同样具有这个特点。
材料十五 用命,赏于祖;不用祖,僇于社。
——《史记·夏本纪》
材料十六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军。
——《国语·周语下》
设计意图:引用文字资料作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实证,再引用其他材料说明夏和西周同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便于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师展示材料,过渡到西周的国家治理。
材料十七 (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和材料,思考问题:
(1)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2)分封的目的什么?
(3)如何分封?
教师讲解分封制,引导学生回答:
(1)分封对象有先王之后、异姓功臣、同姓诸侯。
(2)分封目的是以藩屏周,巩固周王的统治。
(3)分封方式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教师通过提问过渡到宗法制:分封制我们就介绍到这里,西周还有另外一项很重要的制度,这个制度和分封制有很大关系,它是什么制度?
学生回答:宗法制。
教师展示图片,引用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材料十八

教师引用材料:
材料十九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借,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教师提问:为什么宗法制要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回答:避免纠纷、稳定统治。
教师进一步提问:之前我们提到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有很大关系,那它们具体是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引用材料:
材料二十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弟子,庶人工商各有分家,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教师请同学翻译上述材料。
教师讲述: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级大夫,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在进行权力的继承与分配上,都以血缘亲疏为标准。这说明了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两者互为表里,二者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周天子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这也体现了宗法社会里家国同构的特点。

教师引用材料,进一步讲解西周时期的经济制度:刚刚我们讲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其实这一时期的经济制度也适合于家国同构,国家的基础在农业,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建经营的基本方式。

材料二十一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小雅·大田》
材料二十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从政治、经济方面勾勒出西周国家的治理体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家国同构的格局日益形成。
教师引用材料,安排学生进行3分钟的小组讨论,一起探究西周的国家治理与夏商有何优势。提问:西周的国家治理与夏商相比有何优势?
材料二十三 (商朝王畿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被赐予侯、伯等称号,但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十四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教师请学生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由之前所学和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夏朝是比较笼统的治理,部族直接统治,外部间接统治;商朝实行内外畿服制,尚未打乱部族组织,隶属关系不稳固,部族时降时叛;西周加强了对地方统,是以周王室为中心、统一的地方分权制。
总之,西周的分封制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完善了家国同构体制,在一定意义上树立了统一天下于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