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课阶段

(一)备课阶段

在备课阶段我是十分痛苦的,面对课程容量大、时间跨度大、概念多、头绪多、语言高度凝练的新教材和比赛规定的三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我一开始走了弯路,一开始我还在用自己高中学习时的老模式老思维去套用新教材。初步备课后我发现教学过程全是史实等知识点的罗列,没有探究没有思考,五大核心素养更无从谈起,尽管如此还不能够在有限的三十五分钟时间内将知识点罗列完整。为此我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与新教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题的学生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而探究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围绕某一知识点展开深入学习,所以如何在教学中处理课时时间有限、课程容量大与探究学习的矛盾,是今后教学设计的重大挑战。

为此我也对教材进行了宏观、中观、微观三层分析。宏观层面的教材分析架构在整本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本课主要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问题,那么对于文明的概念、界定文明的标准以及中国进入文明的标准、文明与国家的关系都应该在本课中清晰明确地讲授给学生。而这样的史学逻辑都建立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文明以及国家的界定理论,这也是整本教材编写的内在逻辑。中观层面将视角立足于教材单元,本单元题目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共四课,内容包含两条主线,一条是文明一条是国家,总结概括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与东方大国初步形成。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就处在两条主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与治理的基础部分。微观层面本课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中华文明诞生的基础,以地图、文字和图片等方式,重点说明我国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呈现“满天星斗”之状,表明中华文明基础的多源与多元。二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及其早期发展:首先,以红山、良渚、龙山等文化遗存,说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日益明显,阶级产生并逐步形成国家,中华文明诞生;以夏、商、西周在王权建设、地方治理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说明中华民族在早期国家治理问题上的探索与发展,以及国家在促进文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在梳理出教材的主线和知识逻辑之后,结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内容多、跨度大、时间长的特点,破题结构“中外历史纲要”本身,认为“中外”即是要有世界视野全球史观,横向看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共性与个性;“历史”即是教学的历史性、历史“味儿”,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纲要”是教材的载体,何为“纲”?何为“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就能为克服新教材在有限时间内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对此我认为“纲”即是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建立在合格初中历史教育的基础上,“要”即是对教学重点的落实,对学生历史解释、历史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上我们采取了学案教学,通过学案对“纲”性的史实结合教材和初中所学进行回顾,设置“温故知新”环节通过填空的方式达到回顾史实性知识的目的;在学案上同时设计“构图解史”等环节以突出和解决重难点,并在问题的思考方向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却并不限制学生的思考空间。

其次根据本课部分史实距今岁月久远,史料多以出土遗迹、文物为主少有文字史料,在备课时也较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