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4:第三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环节4:第三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时间:8分钟

(1)在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中晚期的唐朝发生的重大事件。强调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但仍然维持了百余年的统治,直到朱温废唐。提问:安史之乱为何会爆发?

出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外藩侵扰唐边境的次数总结,结合唐玄宗在位时间,帮助学生理解客观条件促使节度使、藩镇的出现。指出正常运行的节度使制度使得唐朝维持了疆域的稳固以及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而正是盛世使得唐玄宗主观上开始好大喜功,给予节度使更多的军权以满足自己征战四夷之志。又出示天宝时期节度使兵力分布图(图略),分析节度使,特别是安禄山在兵力上的优势。从而得出节度使兵力雄厚,藩镇实力强大。

通过上一子目的学习我们知道,盛唐形成了一个疆域庞大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而要驾驭这样一个国家,则需要清明的政治以及发达的经济。在唐玄宗晚年,他逐渐不理朝政,沉迷声色犬马,此时,曾经推助唐朝登顶盛世的这股来自民族的力量,也成为覆灭这个王朝的那只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5页“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这一子目下的内容,了解一下中晚期的唐朝。

现在我们先一起梳理一下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在藩镇割据下勉强维护了百余年的统治,随后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黄巢起义攻破长安,最终起义军将领朱温被唐朝招安,朱温在领兵镇压农民起义后也搞起了割据,最终废唐称帝,建立后梁。那么,盛世之下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呢?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表格。据《资治通鉴》统计,这三个时间段内,多个外藩侵扰唐朝边境。唐玄宗是712—756年在位,那么结合这个表格数据不难看出,玄宗执政初期唐朝边疆形势严峻,战事频繁。为了保证边疆的安全,唐玄宗就选择广设藩镇来防范周边民族。在某种程度上,正常运行的节度使制度,使得唐王朝的边境军队保持强悍的战斗力,从而使得中原安定繁荣,也就出现了之前我们学习到的唐朝的盛世。然而开元的盛世状况又助推了玄宗吞并四夷之志,正如杜甫诗中所说:“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他的好大喜功,使得节度使拥有更多的军权,以满足其征战四方的愿望。

那么这些节度使到底拥有多少兵力呢?我们来看一下天宝时期节度使的兵力分布图。当时的十个藩镇兵力约四十九万,而中央的直辖军也不过十万而已,安禄山一人又兼任三地节度使,从兵力上,他完全能够与中央抗衡。节度使兵力雄厚,藩镇实力强大,统治后期的唐玄宗又沉醉于盛世的美梦之中,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导致朝政败坏。国家承平日久,中原久不闻干戈之声,安史之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2)出示安史之乱后的唐代藩镇分布图(图略),提问:面对如此实力强大的所谓“割据”的藩镇,唐朝为何没有迅速分崩离析,反而还苟延残喘了百余年呢?展示2018高考全国Ⅰ卷文综第25题的表格帮助理解,指出藩镇林立与藩镇割据的区别,最后以宋代尹源的话做小结——诸侯弱唐但也维唐。

安史之乱时,为了抵御叛军,唐朝将边地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增设了节度使,形成了更多的藩镇,这张藩镇分布图相较于安史之乱爆发前的藩镇分布图,很明显藩镇数量增多,分布变得更广泛。那么,唐朝在实力强大的藩镇众多的局面之下为什么没有迅速分崩离析,反而还苟延残喘了百余年呢?我们来看表格列出的四大藩镇类型。大家有没有发现,除了河朔型,其余类型的藩镇都是服从朝廷的,而拥兵自重的河朔型藩镇也仅仅只有七个,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各藩镇之间实力均衡,互相牵制,也很难出现某一藩镇独大的现象。所以,与其说是“藩镇割据”,我们不如用“藩镇林立”来形容晚唐的局面,毕竟大部分藩镇并不是割据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统治还能延续百余年,勉强维持形式上的统一。因此,正如尹源所说(分析材料),唐代的诸侯弱唐,使唐朝由盛转衰,但也维唐,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依旧残存了百余年。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发散思维,多方思考,跳出原有思维框架。

(3)大唐灭亡后五代十国出现。出示表格,询问学生五代十国时期君王的共同之处,指出开国君主多是节度使,即掌握兵权的武将,点出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藩镇林立

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2018高考全国Ⅰ文综历史

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宋·尹源

唐灭亡之后,进入了五代十国,请同学们阅读课件上的表格并思考,五代十国出现的根源是什么?(节度使)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五代十国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出示五代十国前期的形势图(图略),强调政权并存、关卡林立阻碍了发展,因此到了后期统一成为趋势。再出示五代十国后期的形势图(图略),周世宗顺应统一趋势进行改革,为北宋的统一奠定基础。

大家看五代十国前期的形势图。各个政权独立分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制度不一,关卡林立,阻碍了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五代十国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共同的需求。周世宗柴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应统一趋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小结:以时间轴形式归纳本节课的王朝更替与统一发展。提问个别学生,引导学生根据时间轴曲线图梳理本节课内容,强调历史发展的区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趋向。

在继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动荡之后,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隋朝的统一盛世,了解了隋朝国富民苦的本质,也领略了唐朝民族交融下的统一繁盛,而唐朝后期在统治者的腐朽与藩镇割据下,由盛转衰,最终灭亡。中国又进入了分裂时代——五代十国。而五代十国后期,周世宗改革,实力渐强,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于这一单元政权分裂统一的学习,我们是不是能看出这一时期历史区域性阶段性的统一趋向呢?那么,再次统一的北宋又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就让我们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以时间轴作结,将本课内容至于时间框架下进行梳理,又以曲线图的形式展现本课所设计的王朝的盛世发展。二者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分裂与统一,理解最终的统一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