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学反思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这一课的知识点,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但仅限于浅层知识和机械性接受,并未深层次理解和探索性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之中,本课内容涉及了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在讲授过程中重点突出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利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去讲解大一统国家的影响意义。在具体讲授中需要整合课程内容,较于初中所学的两汉相关内容,需深入讲解,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
本课在史料上运用了多种史料结合的方式,有文献史料、图片史料和视频,不仅补充了课外史料,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在课程教学中充分使用了课本内容存在的文献材料和历史解释的内容,做到了论从史出和紧扣课本的原则。
在课程教学中,对实行黄老之学背景进行分析时,除了传统教学中的背景原因的罗列外,本课在处理上作了适当的整合,一则是联系学生之前所学知识分析了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了在历史解释中的宏观认识,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趋势;二则是分析两汉灭亡时,运用唯物史观进行讲述,学生在学习和互动过程中理解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必然,也就是历史事件在动因的层累中必然会爆发的思想认识。
在家国情怀的培养塑造中,本课着重讲述了卫青、霍去病保家卫国的事迹,学生能从历史比较中生发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在课后留下的思考题紧扣下节课的难点问题,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少数民族,将知识置于对民族发展的思考之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我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以往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第一,教学中要转换主角,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第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第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在比赛中,为了突出重难点,在具体实施时以“中央集权的发展”为主线,其他内容不断展开进行填充,让这节课变得有血有肉,内容丰富。
在讲述本节课时,要了解中央集权随着秦的灭亡而暂受挫折,所以在课程伊始便向学生点明西汉建立初是一定要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所以就有了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黄老之学与刘邦实行“非天子意”的郡国并行制,但是这种制度是有问题的:由于异姓诸侯王与同姓诸侯王势力不断扩大,造成了“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局面的出现,严重威胁了中央的统治,所以出现了后来的七国之乱。经过休养生息后的西汉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强盛的西汉奠定基础。此时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到汉武帝时期为最,汉武帝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对这些措施的讲解也达到了课程目的。而强盛的局面到西汉后期发生了变化,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破产农民沦为奴隶,社会动荡,矛盾激化。在这里就将王莽新政与绿林赤眉起义穿插进去,简单做一讲解。再用东汉的建立作为过渡,向学生抛出疑问:光武帝怎样去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国家呢?将光武帝的措施与光武中兴向学生阐述清楚。东汉衰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了,利用图表来学习能够更加清晰,对其结果用黄巾大起义来讲解便可。而这也是中央集权的又一次受挫。
两汉时期也有诸多璀璨的文化,高中学生对《史记》和《汉书》已有初步了解,而汉赋等诗歌可以利用古诗赏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科技部分,一定要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最后做本课小结时将下节课的内容也做一简介,能够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有待提高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导入时以猜谜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高昂的情绪持续到学习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学习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略显疲劳,我还是按照教案设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用笔勾知识要点,由于文字多、难度大外加学生疲劳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这部分教学可以把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意义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导学生阅读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师自己归纳意义(因为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再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学生介绍完毕后,过渡“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如此嚣张的诸侯王,你怎么办”?如果由学生个别回答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两个步骤,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当然由两张图形也体现出推恩削藩的两个步骤。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气氛略显沉闷。
(2)众生平等,关注边缘学生。在阅读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文字多外加学生疲劳以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就偷偷休息,课堂效率不高,尽管我通过集体回答形式解决了设疑的问题,但确实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我忽视了边缘学生。
(3)授课时间有限,授课知识点虽然较为集中,但讲授过程存在着更为深入的史论讲解,知识层次较为深入,可能讲授不完。学生层次水平还处在初中水平,虽然初中时期学习过两汉时期的相关内容,但在课程讲解中,课程内容较初中学习较为深入、探索性较强。学生个性发展水平不一,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还有着不足,在探索性学习中可能会感到吃力。
今后的努力方向:
1.研究课堂的生成性
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节奏,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生的主体性学目标。课前给学生留下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提前有针对性地预习,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对后进生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也可以培养小组之间或同桌之间的相互学习,加强主导与主体作用结合。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多个目标的实现过程的操作中,体现在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过渡中,而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同样重要,多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将学生主体参与度与质量度作为重要的课堂衡量指标。
2.关注每一位学生
今后简单的提问机会留给边缘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喜欢历史课。加强对边缘学生的课堂管理,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历史课堂。通过与课代表和班长的合作,将学生进行适当分组,每组设组长一人,以“老师—课代表、班长—组长”三级联动,带动其他学生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3.突破教材编排的束缚
历史发展有一定线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本来面目,有些时候可以突破教材编排的束缚,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把历史基本问题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
教学改革来自对实践的反思、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的再定位和思考,也是一个认识自己和学生的过程。我相信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苦,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不断地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日积月累相信终将会在教坛中占有一席之地。
通过这次的比赛,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他高校学子的优秀,也认识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这更给我了努力的动力,让我在紧张的比赛氛围中不断磨炼自己。在准备比赛过程中,感谢指导老师张连银老师与我们一起备课改课,感谢带队老师李迎春老师在赛前提纲挈领的教导,也感谢我的队友马晓朵同学与河南大学苏凡同学的帮助。最后感谢活动举办方能够给我这样一个优质的平台展示自我。
点评意见:
本教学设计“以中央集权的发展”为主线铺成展开,教学设计观点合理。
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情的理解,运用教材体系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取舍较为合理,语言表述平实、准确。
教学脉络清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较为准确,突破方式合理。板书完整,层次分明。
材料的选用有针对性,难度适中,运用恰当。
整个设计比较平,中规中矩,创新方面有待加强。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戴嘉平
点评意见: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能够运用一些较为生动、形象的史料、图片,整理、展示相关内容;对于本课重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补充的具体材料较多,“史料实证”体现得较为充分;据本文介绍,展示的教学内容做到了图文并茂等。
从文本之上,看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些内容表达欠准确,与史实有一定距离,如导入中关于“秦的灭亡也有其制度性原因”等;“黄老之学”的“黄”“是指皇帝的学说”,一字笔误,却悖于史等。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李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