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二:讲授新课
1.石器时代——文明曙光
(1)基本概念。
教师: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遍布世界,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拥有许多古人类文化遗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

会不会制造、使用工具是区别猿人与古猿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2页和第3页内容比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社会状况,填写课件上的表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分布特点。
教师提问:请同学观察教材第2页《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与第3页《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指出不同时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旧石器时期人类的分布并非集中于某一地区,大多数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广阔地域范围内。它的分布特点可以概括为“星罗棋布,多沿河流”。
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图,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更加广泛,古人类分布遍布全国各地,可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这其中除了同学们初中学习的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外,还有处于新石器晚期的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以粟为主要栽培物,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形成南稻北粟的两大种植系统;建造房屋村落,有了定居的住所,不再像野兽一样住在洞穴里或者野外,生活逐渐走向稳定。这就是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遗存的共同特征。这些不同的遗存在本质上又蕴含了许多相同的元素。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统一性特点。正是基于此,我们的中华文明从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中逐渐汇聚发展而来。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分布与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它的分布特点可以概括为“中原核心,多元一体”。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讲解世界古人类文明分布图与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人类分布图,加强学生从历史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较大范围、较长时段的事实加以概括说明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事的时空联系,从而得出石器时代人类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3)社会组织。
教师在课件上展示池中寺遗址的碳化稻谷堆积考古图片。

2017年,池中寺遗址再次发现碳化稻谷堆积,保守估算,至少存有20万公斤。
教师:良渚文化中的池中寺遗址在2017年又发现了至少20万公斤的碳化稻谷,数量巨大。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吃饱喝足后剩余的农业产品。根据这些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得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也进一步发展,而且产品逐渐有了剩余。
下面请同学们看这组图。

上面一组图左边是辽宁朝阳半拉山出土的神像,是属于红山文化末期的文化遗存;右边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贵族与平民的墓葬。首先,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男性化特征十分明显的男神像,表明这个时候男性的社会地位上升了。从更深层次理解,就如书上写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在良渚文化遗址出现了两类墓葬,一种是规模大,随葬品数量多且制作精美的贵族墓;一种是规模小,几乎没有随葬品的平民墓。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又反映出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墓葬规模、随葬品数量差异巨大,且有了很明显的贵族平民之分,反映出这个时期社会贫富和阶级的日益分化;更进一步考虑:一些人之所以比他人墓葬规模大随葬品多,是因为他自己有雄厚的财力,而这些财产是属于他自己私有的,不是以前氏族公社公有的,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私有制产生了。
这是新时期晚期众多遗址中出土玉器和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在这些遗址中,出土的玉器不仅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样式精美。这表明这个时期出现了社会分工,且出土的玉器十分精美,也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此时已经有了审美的艺术和对美的追求。这些祭坛和墓葬表明这个时期人们有了宗教信仰,且精神生活在先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上这些表明我们的祖先了有了一定的精神文明。
这是良渚古城遗址。这个古城是由类似后世都城中宫城、王城、外郭构成,呈三重城市格局。专家推测古城就是良渚文化的“首都”,并且在古城外围还发掘出了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和大面积的稻田。这么浩大的一个工程量,再加上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材料的采集、运输、制作以及工程实施建造等一系列工序,它是需要一个相当的管理组织能力的,需要具备一种区域性国家层面的公共权力予以支撑。简单来说,这些工程所用人力、物力、财力需要高度集权和复杂的社会组织才能完成。由此可以得出良渚古城时期,出现了区域性早期国家形态。
教师总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在氏族内部出现了剩余产品,而这些剩余产品最终被部分人占有,成为他们的私产,私有制产生。因此在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矛盾。富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私产,就凭借自己的实力统治穷人。因此,原来的贫富分化演变为阶级分化,出现了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现象。此时这些氏族演变成为一个个地区小国家。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的活动范围扩大,因此出现氏族之间的交流。因为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氏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最终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人类即将迎来文明的曙光。

教师过渡:前面都是考古发现对于中华文明产生前的探索,中国的古人对史前文明的描述则充满奇幻神话色彩。
设计意图:展示、介绍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使学生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证据意识,促进正确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
2.从部落到国家——文明产生
(1)万邦时代——部落林立。

教师:中国古人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同学们知道三皇五帝指的都是谁吗?
学生:(略)
教师:关于三皇较为常见的一种说法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关于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大约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个部落的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都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史称“万邦时代”。三皇和五帝都是在古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部落首领,他们是怎么成为部落首领的呢?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部落首领呢?
学生回答:有才能的,有能力的。
教师:我们都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夏氏部落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些部落首领,都是德才兼备,有才能的人,并非宗族血缘世袭,而是通过个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查,禅让继承。至此,我们看到了古人类部落联盟的权力传递过程,也就是禅让制。
设计意图:教师的讲解紧紧对接学生熟知的初中历史知识,适当加以深化拓展,简略过程,突出重点,以便学生对本课形成新的整体认识,达成教学目标。
(2)国家产生——夏朝。
教师: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学思之窗”,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古书中会出现不同说法?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史记》和《战国策》对同一事件有不同记述,是因为两本古书的作者所处的时代、立场不同,所以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文字记述、书籍这些东西一般会带有作者很强烈的主观意图,所以同学们以后阅读史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立场来辨析史料。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这一转变并非理想化的风平浪静。从启开始,父传子,这种看血缘的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所以天下为公的“公天下”变成了王位在一家传承的“家天下”。
教师提问:根据得出的信息并结合教材第5页内容,填写表格。

教师提问: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同学们思考一下,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
学生:(略)
教师: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夏朝社会虽然依旧是聚族而居,但除了对本部族生活的地区进行统治,还对其他地方的非本部族地区实行间接统治,对区域的统治不再只依靠血缘关系来维持。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因此夏朝为国家而非部落。
教师展示图片:

二里头遗址重要遗存分布图
教师过渡:这幅图片是《二里头遗址重要遗存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大的门楼,完备的军事防御设施,近十米高的皇城城墙,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王者的权威与辉煌。建制完整的宫城,成熟的礼乐,明确的等级分化,这一切向人们传递着一个强烈信号:中华文明即将迈入王朝时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展示、介绍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证据意识,促进正确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
3.商和西周——王朝时代
(1)政治。
教师: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的统治。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打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
教师:请阅读教材补充完整多媒体上的信息。

教师:我们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与夏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一脉相承的,有很大的相似性。
教师出示材料: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这则材料,思考商朝内外服制度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松散联盟: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教师过渡: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外部方国时叛时服。到了商朝末期,纣王无道,公元前1046年,最终被处于外服地区的周族所灭。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教师过渡:这是西周的疆域图(图略),比商朝疆域大得多,面对比商朝更为广阔的疆土,西周如何进一步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地方治理呢?
教师展示材料: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学生: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西周大举实行分封制。
教师:只有分封制吗?
学生:还有宗法制。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阅读教材第7页的历史纵横可以知道,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使整个国家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稳固了西周政权的统治基础,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之一是(PPT翻页):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制度严格,实行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
教师出示材料:
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之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国有大灾,则帅巫而造巫恒。
——《周礼·春官·女巫》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总结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教师出示材料: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教师提问:同学们继续阅读材料,总结一下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酒诰》中以告诫的口吻说:“人不要只以水为镜,而应当以民众为镜。”《梓材》中,同样表达了西周统治者希望他的子子孙孙要保民的思想。尽管西周不可能真正做到保民,但是这种“敬天保民”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a.经济:
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在社会经济方面,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根据历史文献,西周的土地制度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西周家国一体,整个天下都是周天子的,土地国有其实更明确一点说是土地王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都是周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就是这种土地制度。因西周土地整治规划,有沟渠、疆界划分,形似“井”字,所以西周的这种土地制度也叫作“井田制”。
教师:当时的生产工具以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为主,极少使用青铜农具。同学们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有着灿烂的青铜文明。那为什么这方面的青铜器具很少呢?
学生回答:因为青铜器很贵重,大部分被用来作礼器和兵器了。
b.文化:
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过渡:对了,看来同学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很准确的。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不仅数量多,种类齐备,而且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青铜铸造业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教师: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前71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合作探究:根据我们学习的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现在大家每四人为一个小组来总结一下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师总结:政治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制度严格,实行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从夏、商、周三代的演替我们可以看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夏、商、周其实本为同时存在的不同族群,彼此交流竞争,朝代的接替代表彼此势力的消长;敬天保民思想。经济上,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文化上,商周时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灿烂的青铜文明。
设计意图:通过对多则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的分析、总结,形成对中国早期国家的具体认识,培养学生整理、辨析不同类型史料,从中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通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理解中国早期国家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做出正确的解释,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形成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形成正确、开放的历史意识。